机械-包装用聚酯材料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聚酯的生产起步较晚,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构成上海、天津、辽阳等生产基地,20 世纪80年代国产问歇式、半连续的小聚酯生产装置建没较多,据统计已有 110 家以上。资料表明,全国 93 家较大聚酯生产厂总聚酯生产能力已由 1997 年 334 万 t/a 增加到 2000 年 676 万 t/a,2001年底约到达 730 万 t/a。2002 年我国聚酯生产能力同比增加 200 万 t/a 以上,1举突破 1000 万t/a 大关,到达 1100 万 t/a,占世界聚酯总生产能力的 1/4 以上,居世界聚酯生产的首位。2004年我国聚酯生产能力到达 1600 万 t/a。主要聚酯生产企业集中在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团体公司。中国石化 2001 年聚酯产量到达 202.97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69.2%。中国石油2001年产量为46.61万 t,占全国总产量的 15.9%。目前主要的 40 多家聚酯生产企业,2001 年产量在 1 万 t 以上的企业有 29 家,在 10 万 t 以上的企业有 9 家,在 30 万 t 以上的企业有 4 家。仪征化纤公司是目前我国聚酯生产能力和产量最大的企业,2001 年聚酯产量到达 110.85 万 t,占全国总产量的 37.8%;其次是辽阳石化公司,2001年产量 40.75 万 t,占 13.9%;上海石化公司居第3位,2001 年产量为 38.35 万 t,占 13.1%。2002年上海石化公司产量到达 42 万 t,辽阳石油化纤公司达 40 万 t,洛阳石化公司达 22 万 t,天津石化公司达 21 万 t。最近几年仍有1些新厂在建。为满足国内饮料水厂商对 PET 塑料瓶的需求,常州华源公司与意大利 Radici 公司合资建成 12 万 t/a 聚酯树脂厂,2002 年底扩增至 20 万 t/a(PTA 和 EG 原料由日本厂商供应),2003 年扩增至 27 万 t/a,2005 年拟再增加1条生产线,使产能扩增至 42 万 t/a。该项目采取 Radici 公司工程子公司 Noyvallese-na 公司专有技术,投资为 2 亿美元。上海联吉合纤公司(上海化纤团体公司、德国吉玛公司和沪光国际上海发展公司的合资企业)投资 2.75 亿元建设聚酯3期工程,1994 年以来已建成 7 万 t/a 聚酯切片、3 万 t/a 直纺涤纶短纤维工程,聚酯切片产量现已提高到 10 万 t/a,3期工程建成后可构成 25 万 t/a 纤维级聚酯切片、3 万 t/a 直纺涤纶短纤维能力。济南齐鲁化纤团体 16 万 t/a 聚酯项目于 2003 年 2 月建成投产,其主要设备国产化率到达92%。吉玛公司将为中国吴江化纤编织厂建设世界范围级聚酯装置,为吴江的聚酯缩聚装置提供技术、设备、工程和开工服务,装置能力为 35 万 t/a 纺织级聚酯,约 90%产能用于直纺生产 POY和 FDY,其余生产聚酯纺织切片。吴江化纤厂新装置将外购 30 万 t/a 精对苯2甲酸(PTA)和12 万 t/a 乙2醇。该装置合同价值约 3000 万美元,计划 2004 年 4 月建成。新装置建成后该公司还将进1步追加投资。吉玛公司还为江阴华西毛纺厂建设1套纺织级聚酯装置,装置能力为 21万 t/a。另外,吉玛公司还为世界上最大的聚酯厂之1仪征化纤公司建设 1800 t/d 纺织级聚酯装置。仪征化纤拟使其聚酯纤维能力扩能 50 万 t/a,到 2005 年到达 150 万 t/a。厦门翔鹭石化公司 45 万 t/a 聚酯装置于 2003 年建成。仪华东丽聚酯薄膜公司(YTP)(东丽公司和仪征的仪华团体 50/50 合资企业)使仪征 6000t/a 聚酯薄膜能力到 2003 年底到达 1拆迁测量房屋应注意哪些事宜.5 万 t/a房屋被强拆怎样索赔。YTP 也计划另建 l 万 t/a 装置,定于 2004 年完成。新装置目标是特殊工业用途,如电容器和干膜光敏电阻。Ems 团体工程子公司-伊文达-费希尔(Inventa-Fischer)公司至今司已承接了中国好几套聚酯项目。伊文达-费希尔公司为浙江绍兴的浙江欧亚薄膜材料公司建设 24 万 t/a 聚酯装置,定于 2005 年中期投产,项目投资超过 5800 万美元。项目合同包括设计、工艺设备供应、工程监管和开工投运。伊文达-费希尔公司为江苏太仓奥娇(Senio)化学纤维公司建设 4.8 万 t/a 聚酯装置,生产聚酯切片,投资为 5380 万美元法院起诉强拆有赔偿吗,定于 2005 年初建成。伊文达-费希尔公司还为山东淄博新材料公司建设 20 万 t/a 聚酯熔体和切片装置,定于 2005 年中期建成。由德国吉玛公司与常州塑料团体合资组建的常州安德利聚酯有限公司在常州开工建设。常州安德利聚酯有限公司项目投资总额为 2998 万美元,注册资本为 1200 万美元,其中常州塑料团体出资额占注册资本的 75%。该项目位于常州高新区圩塘工业园,占地面积 12 万平方米,预计 2004年底建成投产。新公司将主要从事 PET 瓶级、膜级聚酯切片产品的生产销售,年产量为 22 万 t,预计 5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年销售收入可达 15 亿元。1999 年至今,我国民营聚酯企业激增,聚酯生产能力急剧膨胀。到 2002 年底,民营企业的聚酯生产能力已占我国总生产能力的 40%左右,目前纤维级聚酯已出现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状态。2005 年我国聚酯产能到达 1696 万 t,聚酯产量将到达 1253 万 t。占世界总产量比例将从 1995年的 9%、提高到 2005 年的 27%。预计到 2010 年在世界10大聚酯牛产商中,中国将最少占有 2~3 家。产品构成在产品品种方面,目前我国聚酯生产仍以纤用聚酯为主,占总年产能力的 88%;国内非纤用聚酯切片年产能力约 100 万 t,其中聚酯瓶片发展特别迅速,仅 2002 年就新增 50 多万 t年产能力。但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因此聚酯瓶片装置开工率不足 50%。在产品构成方面,我国聚酯包装用树脂牛产能力居世界第 2 位,仪次于美国;聚酯薄膜的生产能力从 1990 年的世界第 12 位,1举跃升至目前的第 5 位,前 4 位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预计到 2005 年,我国聚酯薄膜的生产能力将超过印度,到达 15 万 t,上升至世界第 4 位。2003 年 5 月,仪征化纤公司在国内首家成功开发出聚酯薄膜专用料-膜级切片,并在仪化涤纶2厂大装置上实现工业化生产。此产品的开发成功,为正在建设的仪化 450t/d 聚酯专用料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根据相干部门预测,到 2005 年,中国用于碳酸软饮料、矿泉水、医药、日化产品、热灌装饮料、酒类等行业中的 PET 聚酯瓶的需求量将到达 60 万~65 万 t,各种聚酯瓶坯的消费量也将超过 200 亿只。但是目前,中国大范围生产 PET 聚酯瓶的企业只有上海紫江企业和珠海中富公司两家,年生产能力分别为 4.85 亿只和 5.5 亿只。仪征化纤公司自主开发成功 10 万 t/a 瓶级聚酯固相缩聚国产化专有技术。2003 年 11 月底,年产20万 t 瓶级聚酯切片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在双向拉伸包装材料中,BOPET(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的市场份额仅次于 BOPP)薄膜市场份额。目前我国 BOPET 薄膜消费水平平均为 70g/人,日本平均为 2500g/人,全球平均为 220g/人。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要到达全球人均水平,BOPET 薄膜的市场需求将到达 26 万 t/a 以上。截至 2003 年,我国有 BOPET 薄膜生产线 30 余条,生产能力为 16 万 t/a。目前我国最大的生产企业是佛山杜邦鸿基薄膜有限公司,共有 5 条 BOPET 生产线,产能为 4 万 t/a。目前,我国有多家企业正在新建或扩建 BOPET 生产线,新1轮 BOPET 薄膜的兴建热潮正在掀起。我国佛塑股份公司与佛山杜邦鸿基薄膜有限公司及杜邦-帝人(中国)薄膜有限公司在宁波市共同投资组建宁波杜邦-帝人鸿基薄膜有限公司,将生产环保用 BOPET(双向拉伸聚酯)薄膜,产能为 1.2 万 t/a,3家公司分别持股 50.5%、24.3%和 25.25%。佛塑股份公司在国内薄膜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合资公司佛山杜邦鸿基薄膜有限公司在 BOPET 薄膜生产上也位于国内领先地位。宁波杜邦-帝人鸿基薄膜有限公司将使我国宁波的聚酯薄膜能力从 3.2 万 t/a 扩增至2005 年的 5 万 t/a。BOPET(双向拉伸聚酯)薄膜1个重要用途是用做电容器基材。佛山杜邦鸿基薄膜公司是目前国内唯1能生产厚度仅为 3.5 微米的良好电容器专用薄膜的企业,此类产品已在“神舟”1号上使用过,证实性能良好,具有体积小、耐压高、消耗小、容量大等优点,因此再度被“神舟”5号载人飞船选用。该公司还将在佛山新增1条年生产能力达 1.7万 t 的聚酯薄膜生产线,并已成功落成年产 3500 吨厚膜生产线。加上宁波合资企业年产 1.2 万 t聚酯薄膜生产线,将使杜邦鸿基的聚酯薄膜产能到达 5.7 万 t/a。其他的在建项目有山东潍坊新立克团体的 1.5 万 t/a 生产线;扩建的有仪化东丽聚酯薄膜公司 1.4 万 t/a 生产线,南京中达制膜(团体)股份公司 1.4 万 t/a 生产线,绍兴无名皮塑团体第2 条 1.3 万 t/a 生产线;新进入聚酯薄膜行业的有绍兴翔宇绿色包装公司、浙口大东南塑胶团体公司(计划 3 万 t/a 产能)、宁波舜塑科技实业公司、苍南中大印务公司、上海邦凯塑料科技公司、绍兴中发实业团体公司、浙江欧亚薄膜材料公司等。到 2005 年,新建和扩建项目产能预期将超过 25 万 t。若扩建项目在 2005 年全部投产,预计到 2005 年国内产能将较 2002 年几近翻两番,将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信息来源:pac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