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綠色資源 引領生態崛起

——看隴南如何續寫“兩山”理論新篇章

陳多

2021年04月21日14:34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厚植綠色資源 引領生態崛起

“綠色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币恢币詠,288萬隴南人始終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綠色發展繁榮,把建設美麗隴南作為奮斗目標,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讓生態成為隴南最突出的優勢和戰略資源,成為最閃亮的名片。

綠在生長。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發展智慧為建設美麗隴南提供了不竭動力。

美在延伸。路更暢村更美人更富,綠水青山釋放經濟價值,成為隴南最強勁,也最具潛力的核心競爭力與比較優勢。

夢在實現。城更靚業更豐隴更興,隴南將綠色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陳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隴南處處皆有生動的實踐。

隴南地質構造復雜、地貌類型多樣,河流較多,水力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豐富,被地質學家李四光稱為“寶貝的復雜地帶”。

然而,隴南一度在發展經濟與生態保護方面走了彎路,大自然也為此敲響警鐘,讓隴南深刻明白,這樣的發展方式并不符合當地實際。

痛定思痛。近年來,隴南緊緊圍繞把隴南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強化生態優先的價值取向,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保護的關系,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揚長避短,后發趕超”的發展理念,走綠色發展道路,快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大力整治環境、大氣和水資源污染,著力發展綠色產業,探索實踐了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路子。

尤其是在2020年這樣極不平凡的一年,隴南仍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

——全市完成人工造林31.4萬畝、退耕還林7.3萬畝、義務植樹1015萬株,重點流域、重點區域植被恢復良好,水土流失治理率75%。全面完成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建成國家森林鄉村25個、省級森林城市3個、森林小鎮8個。

——全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8.2%,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全省第二,全市水質考核監測優良比例均為100%;

——完成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25項,辦結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轉辦信訪投訴問題130件,整改“綠盾”專項行動反饋問題225個,全市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

實實在在的數據,凝結著每一個隴南人的心血和奮斗。值得一提的是,隴南連續多年沒有新批一座水電站,沒有審批一個破壞環境的項目,抬高了環保門檻,對高污染項目實行“一票”否決,為子孫后代留下永不枯竭的“綠色銀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如今的隴南,天越來越藍,山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綠色發展指標等位居全省前列,幾乎絕跡的亞洲金貓出現了,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群體的數量越來越多。

特別是近幾年,一群群美麗的白鷺,定期來白龍江畔越冬,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動物的本能選擇,為隴南的生態故事寫下了生動注腳,見證了這座城市呵護綠水青山的成果。

從“大地披綠”到“身邊增綠”再到“心中播綠”,綠色發展理念早已深植于每個隴南人的心里。

春季,走進西秦嶺南麓大山深處的康縣,一個個青瓦白墻、綠樹掩映、溪流淙淙的美麗鄉村星羅棋布,處處彰顯著幸福和諧新氣象,昔日“臟亂差”的貧困縣,已成為今日“綠富美”的全域旅游大景區和“一帶一路”美麗鄉村國際論壇永久性舉辦地。

用“生態破題”交“脫貧答卷”,考驗的是地方黨委負責人的決心、勇氣和擔當?悼h的選擇是——走既能守住綠水青山,又能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亦如整個隴南,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隴南有著清晰的價值取向和自我定位,那就是作為長江上游的生態安全屏障,隴南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可復制,其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可估量。

就在前不久召開的隴南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隴南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再次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子,用心呵護綠水青山,深入挖掘綠色價值,大力發展生態產業。

特別是對犧牲生態、破壞環境等不符合隴南實際的事情堅決不做,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追求“污染的GDP”,在有所為有所不為中揚長避短,后發趕超。

隴南始終堅信,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后發展的高歌猛進。

近年來,隴南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綠化了溝溝壑壑、坡坡坎坎。目前,以花椒、辣椒、油橄欖、核桃、中藥材、蜂蜜等“麻辣香甜”產業為代表的農業特色產業規模穩定在1000萬畝左右,產值達到180億元,特色產業對農民收入貢獻達3200多元,真正挑起了隴南群眾增收致富的“大梁”。

與此同時,隴南摒棄舊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立足生態資源稟賦優勢,重點做好“山、水”文章,大力培育白酒釀造、農特產品加工、現代制藥等優勢產業,形成了一批綠色、有機、無污染的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提升了綠色經濟發展效益。

隴南充分挖掘生態良好、資源富集的優勢,積極發展旅游產業,提升重點景區建設,放大鄉村游效應,良好的綠色資源帶來了可觀的“生態紅利”:去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44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3.5億元。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多年來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表明,良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早晨到市區濱江公園走路鍛煉,是78歲的市民羅玉成和老伴每天生活的開始。走進市區濱江公園,山、水、林、園、人、景,藍天白云與綠樹紅花交相輝映,民俗文化與時代精神競相綻放,它早已是城區的“氧生堂”、自然的“八音盒”、市民的“健康房”、兒童的“游樂場”、心靈的“夢工廠”。

整個公園無論從規劃設計,還是在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方便群眾生活中下功夫,把惠及民生的事情做實做深做細的同時,不斷優化、升級。

而在廣大農村,也有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啟了幸福生活的模式。

立足良好的生態基礎,隴南突出農村山、水、建筑等原生態資源的保護利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目前累計建成生態文明新農村2000多個,康縣花橋村等一批新農村被評為全國美麗鄉村,成為展示隴南農村形象的亮麗名片。

特別是從2019年開始,隴南在全市范圍內部署開展拆危治亂集中攻堅行動,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升級”美麗鄉村,為可持續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保障。

可喜的是,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隴南人的生態環境意識愈加強烈,綠色行動更加自覺。

如今,在隴南,隨著全域無垃圾活動的不斷推進,綠色環保理念也進入千家萬戶;在隴南,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推動全社會形成更綠色、更環保的新風尚。

實踐證明,堅持綠色發展,不僅使隴南走上了一條健康穩定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而且讓干部群眾開拓了思維,轉變了觀念。

“綠起來”“富起來”,最終還要“強起來”。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隴南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新的目標:加強生態保護治理,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隴南更加美麗。

知向何處,不惑于方向;明所從來,不竭于動力。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水平,生態環境修復治理至關重要。隴南將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施好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強礦山生態恢復治理,統籌推進“三江一水”重點流域綜合治理,落實好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善始善終,久久為功。就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隴南提出了“實施好大氣污染防治八大工程”“大力開展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加快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等系列新舉措。

而堅持生態優先不動搖,前提是堅守生態環境保護紅線不動搖。以此為基,隴南將編制好國土空間規劃,嚴格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加快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和懲治力度。

充分釋放綠水青山的多元價值,把良好的生態環境變成民生福祉,隴南擦亮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煥發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

不卡在线国产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