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m0mm0"></li>
  • <li id="m0mm0"></li>
    <tt id="m0mm0"></tt>
    <li id="m0mm0"><tt id="m0mm0"></tt></li>
  • <tt id="m0mm0"></tt>
    <tt id="m0mm0"><table id="m0mm0"></table></tt>
  • 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現場評論·端穩飯碗裝好糧①)

    王錦濤
    2023年12月07日17: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現場評論·端穩飯碗裝好糧①)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北景娼衿鹜瞥鱿盗性u論,從良種、良田、良技等多維度聚焦糧食安全,為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凝聚智慧與力量。

    ——編 者

    糧安天下,種為糧先。凝心聚力寫好種業大文章,與時俱進育新種、制良種

    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肅省張掖市,地形地貌豐富多樣,不乏戈壁、荒丘。就是這片土地,為全國提供了近一半的玉米種子。

    前不久,記者來到張掖市甘州區沙井鎮五個墩村,正趕上喜獲制種玉米豐收的農民在算賬。村黨支部書記王新宏很欣喜:“今年產量、收入雙升,畝均增收300多元?!?/p>

    “黃棒子”孕育“金種子”,有先天稟賦,更靠后天努力。河西走廊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冰雪融水豐盈,氣候干燥、空氣流動快,這是“天幫忙”。當地不斷推廣新的農業技術,完善聯農帶農機制,這是“人努力”。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了我國最大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孕育了發芽率、純度、凈度均高于國家標準的“張掖玉米種子”。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庇弥袊N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就必須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沃野出良種,土地是根本。小農生產,土地分散、技術參差,產種品質自然良莠不齊。推動制種用地規?;?、集約化、標準化,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才能為適度規模經營、農機農藝技術集成應用筑牢基礎,助力優質種子標準化產出。在張掖,當地積極推廣“一戶一塊田”“一企一基地”等模式,引導農民自愿參與農田集中連片整理,打破鄉鎮、村社界限,實現耕地化零為整。耕種不再東奔西跑,農機有了用武之地,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讓一粒種變億粒種。

    科技助增收,穩定良種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創新。提供“訂制”綠肥提高產量,推廣先進農機節省成本,安裝節水設備增加效益……實踐證明,切實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才能提質增效,讓種業茁壯成長。也應看到,當前甘肅玉米制種多是代育代繁,本土研發能力不夠強。著眼未來,需要進一步向創新要動力,推進科研院所等機構的種業科技成果向優勢種業企業轉移,構建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繁育推一體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種業向科技密集型產業轉變。

    種業振興,離不開人力支撐、人才助力。對西部地區而言,種業人才相對緊缺。從今年起,張掖計劃每年引進現代種業等領域人才100名以上。要想引得鳳凰來,還得栽好梧桐樹,建好軟環境。聚焦種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和未來所需,釋放政策紅利,切實提高人才待遇,方能更好激發創新活力,為產業發展賦能。農民是推動種業振興的重要力量,制更多良種就要讓農民更有獲得感。春耕、夏耘、秋獲,一粒種子,長于天時、聚于民力。以往的種業模式下,農民收入往往只體現在生產環節,享受不到更多發展紅利,容易出現“無人愿制種”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加強統籌,在種業發展、企業引進、集體經濟培育等工作中,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機制,確保產業增值收益更多惠及農民。

    糧安天下,種為糧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新征程上,凝心聚力寫好種業大文章,與時俱進育新種、制良種,就一定能為糧食安全筑牢種業基石。

    (作者為本報甘肅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7日 第 05 版)

    不卡在线国产对白
    (責編:焦隆、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