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理論·時評

優化創新生態 建設科技強國(建言)

吳鋒剛
2025年09月18日11: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目前,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加大,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快速增長,新質生產力發展初見成效,應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深刻重塑的底氣更足,“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信心更堅定。

要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應解決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破解研發資源分散重復低效和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兩張皮”等問題,把握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型創新要素重塑創新范式的契機,聚焦創新的效率及其對發展的驅動力,加速推動引進吸收、技術跟隨的外向型創新生態向體制內外有序聯動、區域化集群化的共生型創新生態進化,既提高創新的自組織能力,又提高其協同性和共享性。

提高創新的自組織能力。高度重視科技型企業家的發掘和培養,既懂科研又懂市場的戰略型人才在技術產品的開發和應用上擁有獨特的視角和見解,可以創新研發團隊的搭建方式、細分研發工種類型、拆解研發任務、重構研發流程,從而實現研發成果的顛覆性躍遷和高效率迭代,推動行業變革。以鏈主企業帶動配套企業進行技術研發,持續提高企業研發活動、發明專利、研發機構等三項覆蓋率。

提高創新的協同性。研發平臺要發揮集成各類創新資源并將其優化配置到相應產業鏈上的功能,組建創新決策專家團指導搭建行業科技的基座;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建立研發數據中臺,收集試錯數據,使之成為相關后續研發的重要前期積累和參考。眾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可以在研發平臺的統籌下發揮各自的優勢,既補齊可能存在的研發短板,如租用算力和調用數據資源開展精準突破,又減少企業研發的選項盲目性和全鏈低效率,進而選擇對全產業鏈競爭力更有利的研發方向。

提高創新的共享性。重建激勵結構,加強創新政策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協調配合,把激勵的重心放在研發人才上,讓研發人才共享驅動產業發展的利益,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秉持開放創新理念,在市場經濟規律、科學研究規律、人才成長規律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依托一批主動設立的國際科技組織和新型研發機構,吸引全球優秀科研人員,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本報記者楊昊采訪整理)

(責編:米媛、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不卡在线国产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