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m0mm0"></li>
  • <li id="m0mm0"></li>
    <tt id="m0mm0"></tt>
    <li id="m0mm0"><tt id="m0mm0"></tt></li>
  • <tt id="m0mm0"></tt>
    <tt id="m0mm0"><table id="m0mm0"></table></tt>
  • 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本網專稿

    2025“世界市長對話·敦煌”|千年莫高窟,如何抵御風沙?

    宋朝軍 銀燕 席娟娟
    2025年10月16日11:19 |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小字號

    游客在莫高窟參觀。人民網 席娟娟攝

    游客在莫高窟參觀。人民網 席娟娟攝

    秋風送爽,甘肅敦煌莫高窟游人如織。

    近日,2025“世界市長對話·敦煌”活動在甘肅省敦煌市舉辦。期間,200余名中外嘉賓走進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深邃內核。

    游客在莫高窟參觀。人民網 席娟娟攝

    游客在莫高窟參觀。人民網 席娟娟攝

    在莫高窟窟頂區域,中外嘉賓通過講解與實地察看,系統了解了莫高窟風沙治理項目的實施情況。

    “莫高窟處于極干旱地區,風沙災害一直是莫高窟面臨的最主要的環境問題之一?!倍鼗褪弑O測中心邱飛介紹:“風沙對莫高窟造成三大危害,分別為窟前積沙掩埋洞窟;風蝕侵蝕露天壁畫、窟前遺址;風沙塵和沙塵暴通過紗窗進入洞窟,附著于塑像及壁畫表層?!?/p>

    莫高窟窟頂草方格沙障。人民網 席娟娟攝

    莫高窟窟頂草方格沙障。人民網 席娟娟攝

    為抵御風沙侵襲,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不斷探索防沙治沙的新方法、新路徑:

    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把防沙、清沙工作列入石窟保護、修繕重點工程項目中;

    1961年制定以工程措施為主的防治規劃,也采用以修筑擋沙墻、壓碎石等為主的小規模防沙試驗工作;

    1989年,先后在斷崖上進行化學固沙,在窟頂戈壁上設立南側長800米、北側長1024米、網高1.8米的“A”字型尼侖網柵欄防沙體系,在鳴沙山邊緣引進滴灌技術進行生物固沙試驗;

    2011年,由國家發改委資助的“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風沙防護工程”項目建成竣工,總投資1381萬元,有效減輕了風沙塵對石窟圍巖及壁畫彩塑的損害程度。

    ……

    一個綜合工程、植物、化學措施,阻、固、輸、導為一體的綜合防護體系由此形成。

    莫高窟窟頂草方格沙障。人民網 席娟娟攝

    莫高窟窟頂草方格沙障。人民網 席娟娟攝

    然而,現有風沙災害綜合防護體系自2011年建成至今,大部分草方格沙障和尼龍網沙障由于風吹日曬、雨淋老化失效或被流沙掩埋、風蝕,綜合防護效益減弱。近年來,在國家林草局、國家三北防護林辦公室等各級部門的全力支持下,在社會資金的資助下,莫高窟窟頂風沙災害防護設施的維護與修復工作持續推進,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100萬元?!敖刂聊壳?,我們已經恢復更新并增加草方格面積達到230萬平方米?!鼻耧w說。

    同時,敦煌研究院建設了甘肅省石窟寺監測預警平臺,該平臺屬于預防性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能夠監測下雨、沙塵天氣對石窟寺的影響;洞窟內的監測設備可以實時反饋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為洞窟的參觀調控提供依據。

    “我們不僅看到了敦煌的文化魅力,更了解到如何運用技術手段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币晃患钨e在參觀后表示。

    從壘起堅實的擋沙墻抵御風沙侵襲,到鋪就細密的麥草方格固定流沙,再到依托先進智能監測技術實時捕捉風沙移動軌跡、預判侵蝕風險……一系列舉措既有效阻擋了風沙對莫高窟的侵害,更用科技與匠心為這份千年遺產織就了一道堅固的防護屏障。

    (責編:邵蘭、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不卡在线国产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