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木耳種成大產業
——宕昌縣竹院鄉發展木耳產業拓展鄉村振興路徑
寒露過后,隴南進入多雨季節。從宕昌縣城向東南方向出發,穿行毛羽山,煙雨朦朧間層林盡染。翻過毛羽山就到了竹院鄉,海拔2600多米的毛羽山造就了竹院鄉溫暖濕潤的氣候,這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只有16℃,正適合木耳等菌類生長。
“以前山林里到處都能見到野生木耳,是村民很喜歡的一種野菜?!敝裨亨l副鄉長魏俊強說,山野條件雖好,但野生木耳不成規模,只是小打小鬧。
要讓群眾從中獲益增收,產業化發展勢在必行。2022年,竹院鄉開始試點林下露天木耳種植。3年后,100畝露天木耳進入采收季,小小木耳已成為致富一方的民生產業。
今年是袁寶平在家門口上班的第四個年頭,老家木竹院村建起木耳加工廠以后,他就不再外出務工了。每年4月到9月,趁著農閑,他和妻子一起在木耳基地上班,種菌棒、管護、采收……干的都是自家常干的活,但在基地卻有了一筆收入。
“在家門口上班,家里老人和小孩都能照顧上,沒有了后顧之憂,兩個人一起上班收入也比外出打工要好得多?!痹瑢毱秸f。
竹院鄉的露天木耳種植產業基地位于木竹院村、大草坡村境內,現有的3個種植基地可投放菌棒40多萬棒。走進木竹院村的林下木耳種植基地,一簇簇肥嫩的木耳潤澤透亮,像一把把撐開的小傘,簇擁著掛滿了林間空地。
木竹院村村委會主任鄧貴成告訴記者:“今年木耳長勢好,目前已經收了4茬,市場價格也比去年高,產業發展越來越有希望?!苯刂聊壳?,基地共輻射帶動木竹院村、大草坡村的147戶620人,累計有112名群眾在基地務工。
產業初見成效,如何擴大規模?
竹院鄉為林下露天木耳申報了綠色食品認證,并成功注冊以食用菌為主的農特產品綜合商標——“竹小院”,市場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展,去年還與北家姓餐飲集團簽署木耳專供框架協議,與中國移動公司內銷平臺達成供貨協議。同時,在中國移動甘肅公司的幫助下,當地通過食堂采購、移動積分超市兌換以及營業廳直銷等多種方式,拓展銷路。
甘肅移動在木耳種植基地幫助村民搭建起了土壤環境監測系統,木耳種植較為敏感的溫度、濕度都能實現實時監測。
“把我們的技術優勢帶到鄉村,幫助他們把木耳種得更好,賣得更遠?!贝蟛萜麓羼v村第一書記狄維生告訴記者,科技手段幫助木耳基地發展得更好。
隨著晾曬、儲存、看護等設施相繼建成,自動澆灌、智能看護、氣象監測等設備也配備齊全,經過3年多的發展,林下木耳實現了規范化種植。今年,竹院鄉種植露天木耳100畝,預計年產干木耳30噸,產值達180余萬元,“竹小院”品牌也成功入選“甘肅甄選”農產品目錄。
“今年以來,林下露天木耳的規模產量均大幅提升,能帶動周邊100余名群眾增加務工收入50余萬元?!蔽嚎娬f。
“要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群眾的致富靠山?!痹谥裨亨l黨委書記王會安看來,要把木耳打造成“短期能增收,長期能致富”的產業,關鍵在于延長產業鏈。
為了實現長期效益,今年竹院鄉投資300余萬元開始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食用菌種植基地項目,配套的兩條生產線可以初步加工木耳產品,延長產業鏈;同時建設廢菌棒回收碳化工廠,利用木耳基地產生的50余萬棒廢菌棒生產木炭,有效開發利用廢料資源,實現無害化處理,提高其經濟價值,項目建成后,預計能提供20余個就業崗位。
從試種到擴產,從賣原料到樹品牌,種木耳的這些年,竹院鄉的產業之路越走越寬。越來越多的村民像袁寶平一樣,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在家鄉的土地上種下希望?!懊髂晡乙苍谧约业乩锓N幾畝木耳,既不誤打工,還能多掙一份錢?!痹瑢毱叫χf,眼里滿是對未來的憧憬。(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馬小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