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的古梨園
在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有一片被譽為“世界第一古梨園”的綠色奇跡。這里是中國梨屬植物的起源地,也是栽培梨的原產地和主產區,保存著全球數量最大、品質最優的冬果梨和軟兒梨古樹群。
近萬株百年古梨樹與黃河、黃土高原共同構成了一個生生不息的農林復合系統。最古老的梨樹約500歲,堪稱全球梨屬植物界的“活化石”。通過嫁接等方式,它們身上的珍稀古老種質不僅惠及我國黃河流域,還遠播東亞和北美等梨產區。今年5月,古梨園系統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我至今仍記得初次走進古梨園時的震撼。那是4月的一個清晨,我早早出發,來到蘭州市區黃河岸邊的水車公園。約500年前,蘭州段家灘人將水車引至什川,汲取黃河水進行灌溉,古梨樹得以綿延生長。
從公園碼頭登船,緩緩東行約兩刻鐘,便入了什川峽谷。兩岸高山聳立,絕壁如削,時有水鳥從巖壁間驚起,在船頭船尾翩然飛舞。河岸臺地上出現一片片梯田梨園,梨花如雪如云?;ㄏ愠酥L,從兩岸陣陣飄來。
繼續北行約半小時,什川碼頭便在眼前。拾級而上,路兩旁,一棵棵歷經風霜的古梨樹恣意地開滿了花。再乘車一刻鐘,便到了河對岸的同心亭。站在亭中極目遠眺,古梨園的壯美景色盡收眼底。
要真正走進古梨園,還得通過一座吊橋。這座橋,上世紀70年代初由當地農民修建。遙想建橋之前,世世代代的梨農只能依靠羊皮筏子進出,那份艱辛令人感慨。
走過鐵橋,梨園里隱隱傳來蘭州鼓子,唱腔古樸,直沁心脾。漫步梨園小徑,古梨樹有的蒼勁如老松,有的枝葉舒展如巨傘,有的枝干虬曲似蛟龍。樹身上密布著歲月的皺紋,枝條開滿梨花。嫩黃新芽簇擁的雪白梨花,在藍天的襯托下格外明麗。
路上,我受邀走進一家農民辦的梨園博物館,聽主人老魏講起他與梨園的故事。他家世代種梨,他指著院里一棵300多歲的老梨樹說:“我爺爺的爺爺,就在它下面乘涼?!?/p>
老魏還帶我去看村民表演的太平鼓和“鐵芯子”。他告訴我,這“鐵芯子”的技藝,源于古梨園一種獨特的農耕絕活——“天把式”。
園中古梨樹高達10米,尋常工具無法企及,智慧的梨農發明了一種云梯,用結實的松木制成。主梯與戧桿構成穩定的三角支撐,底部是楔形結構,能牢牢插進地里。梯身上綁著耐磨的繩套和腳蹬。老魏說,他的父輩們就是踩著這云梯,如履平地般在高空進行授粉、采果、整枝。他形容那場景:“就像是在半空中跳芭蕾,看著心驚,但他們手里穩當著呢?!?/p>
這群會“天把式”的梨農,他們的勞作是力與美的結合,是世代傳承、寫在藍天上的農耕詩篇。
(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6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