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疇織錦繡 清流潤旱地
——永昌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盛夏的河西走廊,熱浪翻滾。在金昌市永昌縣河西堡鎮宗家莊村的玉米地里,種植大戶李會香輕點手機屏幕,田間縱橫交錯的滴灌系統隨即啟動,清澈的水流精準滴入玉米根部。
“過去澆地要扛著鐵鍬日夜守在地里,現在動動手指就能完成灌溉?!蓖矍?000多畝蔥郁的農田,李會香感慨道。
這背后,是永昌縣86.49萬畝高標準農田構筑的現代農業根基。曾經十年九旱的土地上,一場由節水技術引領的農業變革正悄然改變傳統農耕的面貌。
基礎再造,旱地煥發新生機
走進永昌縣紅山窯鎮姚家寨村,平整如砥的田疇向天際延展,大型調蓄塘壩如藍寶石般鑲嵌其間,波光瀲滟。黑色滴灌帶如大地的毛細血管,無聲地將水肥精準送達每一株作物。
“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水肥一體化讓肥料利用率提高了40%,用水節省了30%?!狈N植大戶武勝龍穿行在綠油油的油菜田里,指尖撫過飽滿的菜莢,笑意寫在臉上。
永昌縣水源鎮北地村經過開溝挖渠、平整土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現代農業格局日漸清晰。永昌縣新城子鎮劉克莊村,依地勢而建的兩級蓄水池壩體巍然,池水盈盈。這個總庫容3萬立方米的“旱地水倉”,滋養著1300畝良田,配合智能化灌溉系統,讓“云端種田”從夢想照進現實。
高標準建設將農田“小塊并大塊、分散變集中”,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與規?;?。
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86.49萬畝,配套塘壩207座,總蓄水能力達1444萬立方米;農業機械化率達93.3%,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72%以上……這些不斷躍升的數字,是永昌縣向土地要潛力、向科技要效益,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性再造的生動注腳。
智慧農業,農業生產更高效
永昌縣東寨鎮雙橋村種植大戶張琰忠打開手機上的智能灌溉系統輕點幾下,幾公里外的千畝麥田便“喝上了水”。
今年,雙橋村的3800畝高標準農田安裝了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通過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將田間地頭的智能閥門、監測設備等166個控制設備和手機智能終端相連,點一下手機設置的閥門參數,就能精準控制滴水時長與流量。
“這套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能綜合氣象預報、土壤墑情傳感數據,自動生成較優灌溉方案,效率非常高?!睆堢抑钢謾C屏幕說,現在告別了“看天澆水”的傳統,只需動動手指即可完成過去需多人協作數日的繁重灌溉任務,農業生產變得前所未有的精準與高效。
智慧系統賦予農田“眼睛”和“大腦”。永昌縣建成高標準農田“一張圖”大數據平臺,實現了地塊位置、類型、面積、權屬等信息精準落圖、動態管理。目前,全縣已有近70萬畝農田納入自動化服務體系,灌溉、施肥、植保等環節全程邁向智能化。
長效管護,沃野千里有保障
如何讓高標準農田持續發揮效益?長效管護是關鍵。
在永昌縣紅山窯鎮,已建成的34座高位水池及附屬設施產權明確移交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由村集體統一運營、維護。這一模式既保障了設施的長效運行,又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實現了雙贏。
永昌縣在實踐中探索形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長效管護機制,從規劃布局到施工流程再到管護責任,全鏈條精細化管控。
管護資金的可持續投入是核心保障??h里建立“財政補助一點、管護主體自籌一點、整合涉農資金投入一點”的多元投入機制,設立管護資金專用賬戶,嚴格監管,確保??顚S?。這些制度設計,讓高標準農田真正成為“建得好、管得住、長受益”的百年工程。(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