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鎮里風景多

從湖南鳳凰古城乘動車抵達芙蓉鎮,民宿老板已在出站口迎接我們。到民宿安頓好,趁余暉未盡,我們打算去芙蓉古鎮逛一逛。
循著石板路來到土司行宮旁的芙蓉鎮大瀑布,土家族人稱它為“龍涎瀑”。每到夜晚,燈光亮起,飛瀑轟響,水霧的光影和古鎮崖壁上的吊腳樓相映,十分震撼。當地人說,這瀑布是土家族始祖劈開山石引來的生命之水,故而得名“龍涎”。瀑布高60余米,寬40余米,春夏汛期時,水花飛濺如銀河傾瀉,聲震數里;秋冬枯水季,銀絲垂掛似珠簾漫卷,輕盈靈動。最特別的是,依山而建的吊腳樓,木窗正對飛流,站在陽臺上伸手可觸水霧。
早在2000多年前,當地先民就看中了這片被瀑布滋養的土地。據考證,戰國時期這里便有山民聚居。因地處酉水上游,水路直通沅江,芙蓉鎮成了湘黔邊境的商貿樞紐,鹽商、茶商、布商云集,碼頭邊的青石板路被馬蹄和獨輪車磨出深深的凹痕,至今仍清晰可見。據記載,明代洪武年間,土司王在此修建行宮,將瀑布視為“鎮寨之寶”,不僅在崖壁鑿出棧道連通兩岸,更在瀑頂修建蓄水池,通過竹管將清水引入土司府,建成了奢華的“水榭宮殿”。土司行宮只剩殘垣,但從那些嵌在石壁中的柱礎仍能想見當年的恢宏。如今,瀑布上方建有層層疊疊的吊腳樓,讓芙蓉鎮的夜色顯得別具一格。
吊腳樓前的燈籠漸次點亮,酒吧里傳來改編的土家族山歌,電子樂與三弦琴碰撞出奇妙的韻律;河邊的燒烤攤前,游客和當地人圍坐在一起,就著酉水河的風,吃著烤糍粑,聊著天南海北的故事。此刻的芙蓉鎮,既有“千年古鎮”的厚重,又有“活力新城”的靈動,就像那道瀑布,既奔涌著歷史的回響,也流淌著當下的生機。
晚上8時,實景演出《花開芙蓉》在擺手堂廣場和翼南廣場準時上演,用燈光、歌舞再現土司時代的盛景:土司嫁女的盛大儀式上,姑娘們身著土家族盛裝,踩著銅鈴舞步入場,銀飾叮當聲與瀑布轟鳴交織。
再往前走,古街轉角處的幾家米豆腐鋪子還在營業,陣陣香氣飄散在空氣中。選擇其中一家坐下,老板是土生土長的土家族漢子,做米豆腐已有40多年。他說米豆腐好吃的秘訣在于,要用本地的“三月黃”稻米,石磨磨漿,柴火慢煮,再配上用酉水河蝦熬的湯,“少了哪一樣,都不是這個味”。瓷碗里,嫩白的米豆腐上蓋著紅亮的辣椒油、翠綠的蔥花,分外誘人。
街巷深處,幾個年輕的手藝人開起了“土家文創實驗室”,將西蘭卡普紋樣印在T恤上,在首飾設計中融入瀑布的水紋,古老的文化元素就這樣在年輕人的巧思中煥發新彩。
這樣的“風景”還有很多:織錦店里,阿婆正用腰機編織西蘭卡普,以紅、藍、黑為主色的圖案里,藏著土家人對自然的敬畏——“四十八勾”象征山巒連綿,“萬字紋”代表子孫興旺,“蝴蝶花”則講述著土家族“蝴蝶媽媽”的創世神話;擺手堂前,幾位老人正調試三弦琴,為即將開始的表演做準備;瀑布邊,寫生的畫家隨口哼出山歌:“酉水河啊彎又彎,吊腳樓啊一串串,唱支山歌給你聽,千年古鎮情不斷”……
一部《芙蓉鎮》,讓這座原名“王村”的古鎮一夜成名。電影里的場景至今仍在古鎮上演——石板路上,常有游客學著姜文的樣子“掃街”拍照;米豆腐攤前,總有人問“這是不是劉曉慶當年擺攤的地方”;就連夜晚的燈籠,也做成了電影里的樣式。此后,又有多部影視劇在這里取景拍攝,古鎮越來越火,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讓百姓的日子更有奔頭。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古鎮及周邊的民宿、客棧、餐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不僅滿足了游客需求,也助當地人增收。土家織錦、銀飾、臘肉、米酒等當地特色產品成為熱銷品,推動了手工作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形成了“旅游+特產”的產業鏈。為方便游客出行,當地的交通線路不斷完善,出租車、網約車業務量增加,攝影、文創體驗等服務行業也隨之興起。
晨光初起,一道彩虹懸于瀑布之上。我要再去走一走前一天晚上到過的地方,再次感受那些動人的風景和瞬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