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強技能 崗位送上門
——積石山縣以精準就業服務助力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在積石山縣,一個個災后恢復重建集中安置點正成為搬遷群眾的幸?!靶录摇?。如何讓群眾真正“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成為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民生課題。
在集中安置點,從零工驛站精準匹配崗位,到技能培訓提質賦能,再到“家門口”就業工廠落地生根……積石山縣不斷織密就業服務網,以“一攬子”幫扶措施助力安置點群眾穩崗就業,打通搬遷群眾增收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零工驛站送服務 精準對接促就業
走進積石山縣朝陽社區,一排排嶄新的樓房整齊矗立,超市、幼兒園等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處處煥發著熱鬧與生機。
作為積石山縣災后恢復重建集中安置點之一,這里居住著來自全縣14個鄉鎮的968戶4175名搬遷群眾。
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零工驛站的工作人員正忙著登記用工信息、接聽咨詢電話,不時有居民前來詢問近期的招聘崗位……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翻開零工驛站服務臺賬和就業情況登記表,詳細記錄著每月的就業情況:
36歲的社區居民唐敏通過零工驛站推薦,于今年3月前往無錫的電子廠工作,目前工作穩定,月收入在5000元至7000元之間;
居民朱永紅選擇在縣城就近務工,每月收入3800元,兼顧了家庭與生計;
…………
朝陽社區的住戶馬化亭,是社區零工驛站的就業專員?!拔覀冎鲃訉悠髽I、篩選優質崗位,逐戶走訪了解居民就業需求和困難,努力把‘人找崗’轉變為‘崗找人’?!瘪R化亭說,目前社區共有勞動力1967人,通過零工驛站對接,已有1380人實現務工就業,務工地點主要是省外及縣內。
積石山縣圓夢社區成立于2024年7月,共安置群眾2196戶10048人,其中勞動力5555人。社區設立了零工驛站并配備了就業專員,為居民提供精準化就業服務。
“我做過裁縫,想找一份離家近的縫紉工作?!苯衲?5歲的社區住戶雷才茂,來到零工驛站咨詢用工信息。了解情況后,就業專員韓雯耐心記錄其技能特長,并告知一旦有匹配崗位將第一時間聯系她。
圓夢社區就業專員介紹,截至目前,零工驛站已通過組織輸轉、能人帶動和自主擇業等方式,推動3023名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均月收入約4500元。針對無法外出的勞動力,零工驛站通過招聘會、“積石招聘”小程序、直播帶崗及上門推薦等方式,幫助755人在本地餐飲、超市、建筑及公益性崗位實現就近就業,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
今年以來,在省人社廳制定的《地震災后恢復重建2025年人社幫扶工作方案》指導下,積石山縣已成功打造“1+16”(1個零工市場,16個零工驛站)就業服務體系,重點幫助集中安置點群眾穩崗就業、增加收入。積石山縣零工市場工作人員深入企業走訪、開展社區調研,精準掌握家政、物流配送等靈活用工需求,整合收集縣內外優質崗位資源,進一步幫助群眾拓寬就業渠道。同時,打破傳統招聘時間限制,創新推出“夜間經濟+就業服務”模式,在縣城大禹廣場不定期舉辦“零工夜市”,結合直播帶崗活動,實現崗位對接與政策宣傳“雙推進”。目前,已幫助9981名有就業意愿的群眾實現就業。
技能培訓上門來 一技之長助增收
“培訓班什么時候開課?”“有啥報名要求?零基礎能參加嗎?”在圓夢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前來咨詢技能培訓的群眾絡繹不絕。
“學門手藝好掙錢?!?8歲的許月和38歲的安海霞賦閑在家,聽聞社區要組織免費培訓,便有了“學一技之長”的想法,她們結伴前來報名參加家政服務培訓。
在社區實操教室內,由積石山縣人社局主辦的中式面點師職業技能培訓班正在火熱進行。學員們分組練習和面、揉面、醒面……在專業教師指導下,一盤盤香氣四溢的烤花卷新鮮出爐,老師逐一點評,學員們互相交流心得。
“培訓共13天,全程免費,每天還有30元培訓補貼?!本用耨R哈給說,她目前已經掌握了洋芋包、香蔥餅和花卷等多種面點制作技藝,計劃結業后應聘面點師崗位,靠手藝增加收入。
從外地回到家鄉的馬曉艷熱愛烘焙,她打算學成后在本地開一家小型烘焙店。
“群眾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學習熱情高漲?!迸R夏惠民培訓職業學校外訓經理金鑫亮介紹,每期培訓均配備具備專業資質的理論、實操教師,并根據群眾反饋動態調整課程內容。未來還將開設西式面點、育嬰護理等新課程,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為提升搬遷群眾就業競爭力,積石山縣人社局嚴格篩選優質培訓機構,構建“培訓機構+勞務中介+就業企業”一體化培訓就業體系,在圓夢社區陸續開展了中式面點、中式烹調、家政服務和手工編織等技能培訓?!敖刂聊壳?,已完成培訓140人,其中,61人已在臨夏市多家餐飲企業就業,月均工資4000元左右;正在培訓的96人,待培訓結束后,將通過崗位推介、校企聯動等方式推薦就業40人以上?!狈e石山縣人社局副局長馬自成說。
此外,當地還結合市場就業需求和勞動者培訓意愿,在重點務工行業開展“訂單式”“嵌入式”職業技能培訓。今年以來,全縣已完成鋼筋工、農藝工等13個工種培訓,共68個班2959人,有效促進了群眾穩崗就業。
就業工廠進社區 “圓夢”就在家門口
走進甘肅興合制衣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縫紉機“噠噠”聲此起彼伏,工人們正在趕制訂單。建在家門口的就業工廠,讓圓夢社區的搬遷群眾實現了“樓上安居、樓下就業”的美好生活。
興合制衣是積石山縣依托東西部協作機制,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一家企業。為破解集中安置點群眾就近就業難題,積石山縣人社部門主動作為,探索出“就業工廠進社區+一站式就業服務”模式,積極動員協調興合制衣企業負責人,推動企業于今年3月將廠區整體搬遷至圓夢社區。搬遷后,企業完成提檔升級,建成集生產、辦公和倉儲于一體的現代化廠區,占地面積達3000平方米,主要生產出口日本的雨衣及本地學校校服,可吸納安置點150余名勞動力實現就業。
“我們為零基礎學員提供免費培訓,培訓期間每天發放30元補助,結業后直接上崗?!备拭C興合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陜成才介紹,目前二期培訓已啟動,共有30多人報名參加。
53歲的安臘月和46歲的楊秀蓮是首批培訓合格并順利上崗的員工?!皠傞_始保底工資2100元,3個月后實行計件工資,多勞多得?!彼齻儽硎?,在家門口既能上班掙錢又能照顧老人孩子,心里很踏實。
除了就業工廠,社區還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目前圓夢社區共安置118名鄉村公益性崗位人員。
走在圓夢社區,身穿藍馬甲的保潔員正在清掃路面。
今年4月,54歲的趙天平通過公益性崗位政策成為一名社區保潔員,每月獲得500元補貼?!澳昙o大了不能外出打工,這份工作補貼家用的同時還能鍛煉身體?!壁w天平說。
為規范管理搬遷至13個集中安置點的公益性崗位人員,積石山縣人社部門還專門制定了相關辦法,搬遷群眾的公益性崗位統一由安置點管理使用,崗位涵蓋保潔員、綠化員、愛心理發員、公益設施管理員和治安協管員等,切實保障了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與就業權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永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