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文化·旅游

真實是不變的創作規律(新語)

毛衛寧
2025年09月02日09: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真實是不變的創作規律(新語)

真實才能可信,可信才能共情

真正打動人心的,永遠是從泥土里生長出來的“人”

最近,《我們的河山》在央視一套播出。這部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而創作的全民抗戰史詩劇,不僅承載著歷史的重量,更是一場關于“真實”的執著追尋——我們試圖用最樸實甚至最“笨”的方法,叩問那段熔鑄于山河之間的血與火的歷史。

創作的初衷,源于一個強烈的信念:抗戰歷史不是虛構的熱血傳奇,而是千千萬萬普通中國人用生命寫就的史詩。如何讓今天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人觸摸到那段滾燙的歷史?唯有沉下去,沉入歷史的肌理,貼近土地的呼吸。

真實才能可信,可信才能共情。我執導過《十送紅軍》《平凡的世界》《百煉成鋼》等多部作品,回首30多年的創作之路,“三個真實”是不變的創作規律:歷史真實、戰爭真實、生活真實。

《我們的河山》講述沂蒙山區的抗戰故事,為此,編劇劉戈建和華策團隊扎根山東省檔案館,從塵封的史料中挖掘細節。劇中“呂家寨保衛戰”“115師東進”等關鍵情節,均有真實事件作為支撐。例如在展現呂家寨百姓以土槍大刀殲敵百余人的場景時,我們拒絕戲說,用近乎殘酷的長鏡頭“一鏡到底”,表現戰爭的慘烈,只為還原歷史的“現場感”。歷史的鋒利,恰恰在于這種不容修飾的粗糲與真實。

最難的是讓場景真正“活”起來。夏收是農民的生命線,也是軍民魚水情的象征,但劇集拍攝期在秋冬。我們沒有考慮用特效“造”一片麥田,而是提前買下百畝成熟麥田,收割后入庫保存,同時嘗試在反季節播種了數畝小麥。

真正打動人心的,永遠是從泥土里生長出來的“人”。主角莊埼風最初是不太了解百姓疾苦的“書生”;張治平忍辱負重潛伏敵營,連至親之人都罵他是漢奸……這些不完美的人物不斷成長,恰恰成為觀眾共情的底色?!段覀兊暮由健放牡牟粌H是戰爭,更是戰爭中的人;講的不僅是歷史,更是歷史中的精神。

拍攝期間,一名沂蒙老鄉看到演員王雷腳上沾滿泥的布鞋,低聲說:“當年俺爺爺支前,穿的就是這樣的鞋……鞋幫磨穿了,就拿草繩捆著繼續走?!蔽覀兯械呐?,不正是為了讓今天的年輕觀眾觸摸到那歷史的溫度,聽懂那首飄在風中的沂蒙山小調嗎?當莊埼風終于讀懂“兵民是勝利之本”,當民眾角色喊出“我活著八路就活著,我就是死,八路也得活著”時,來自一名00后網友的觀劇彈幕這樣寫道:“終于懂了課本上‘人民戰爭’這4個字的分量?!?/p>

河山為證,熱血未冷。歷史從不靠神跡書寫,唯有懷揣敬畏,一步一個腳印,才能讓精神的星火穿越時光,照亮我們來時的路。這也正是《我們的河山》的使命——為民族的集體記憶,留住有血有肉、有汗有淚的“真”。

(作者為電視劇《我們的河山》導演)

(責編:高翔、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不卡在线国产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