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攤大餅”轉向“精耕細作”
推進城市內涵式發展(專題深思)

城市是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城鎮化是一個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過程,必須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苯衲?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為我國城市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內在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把握城市內涵式發展這一主線,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更好推進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
改革開放后,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在這一過程中,有的地方出現了城市無序擴張、粗放型發展等“攤大餅”問題。如今,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這要求我們改變粗放外延式的城市發展模式,推動城市發展從“攤大餅”轉向“精耕細作”。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本質上就是在科學劃定的開發邊界內,以集約高效的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讓城市更宜居、更宜業,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把握目標定位,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領人民城市建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深刻闡明了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如果片面推動“以土地為中心”的城市發展,過于注重土地開發和房地產建設,對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就會回應不足。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必須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牢將人民放在城市發展的核心位置,把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作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的重要評判標準。聚焦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合理安排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比如,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充分考慮群眾的居住、出行、教育、醫療等需求,提供更多優質公共服務,讓城市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把人民作為城市建設的主體和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泉,鼓勵群眾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做到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努力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堅持正確發展導向,更有針對性地提升質量效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城鎮化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能走出一條新路”。如果城市發展方向出了問題,盲目追求擴張規模、擴大城市面積、增加人口數量,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重視不夠,這種發展就難以持續,還會帶來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等諸多問題。城市發展以“質量效益”為導向,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必須更加注重城市發展的內在品質,優化城市功能結構和空間布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綠色低碳智慧發展。培育高端產業和新興產業,增強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同時,注重提升文化、教育、科技等軟實力,不斷優化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讓城市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家園,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大力增強發展動力,實現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城市發展初期,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投入,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推動實現城市較快發展。但隨著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大,要素驅動的發展動力逐漸減弱,城市發展迫切需要轉換動力機制。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深刻把握增強城市發展動力活力的內在要求,做好改革創新大文章”,這就要求我們將城市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深化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城市發展開辟新空間。為此,要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吸引和培養創新人才。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強化城市治理創新,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讓城市運行更加高效、便捷、安全。培育創新文化,鼓勵嘗試、寬容失敗,讓創新成為城市發展的文化底色,激發城市發展內生動力。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以特色引領促進提質升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泵總€城市都有其獨特的自然稟賦、歷史文化和產業基礎。如果城市發展只是模仿復制,割斷城市文脈,缺乏自身特色,就會導致“千城一面”。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必須充分體現城市特色,以增強城市特色引領城市發展。城市規劃、建設、治理都應當因地制宜、遵循規律,注重充分利用稟賦優勢,制定個性化發展戰略。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城市基因”,打造獨特的城市風貌,發展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避免產業同質化競爭。例如,一些歷史文化名城通過保護和開發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既賡續了城市文脈,又促進了經濟發展。要以增強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提升轉變。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