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萬事萬物為書(讀書有味)

我們已身處互聯網時代的縱深之中,且將越來越快地走到更深遠處?!拔锫摼W”的概念也正在成為現實,當一切事物都可以進行信息的交流和交換,如何選擇、接納、吸收,成了人最急需擁有的能力,讀什么和怎么讀,更是值得時時自問的問題。
先說讀什么。我個人的觀點既不保守——只有印在紙上的書才能成為經典,更不激進——不能被數碼化的都無用,我覺得,與其執著于承載知識和價值的載體,不如先破除頭腦中有關書的概念。
什么是書?從書籍發展史上看,可被稱為書的,從龜甲銘文到竹簡絲帛,從懸崖石刻到碑志墓銘,當然還有印刷術、造紙術所造就的流行幾千年、流布全世界的紙書,自然也包括互聯網時代的種種電子書。不久的將來,隨時通過VR眼鏡閱讀,也有極大可能。由此可見,那些哲學沉思、詩詞歌賦、歷史故事刻印在哪種載體上并非關鍵,關鍵在于內容本身。關于書,還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要把紙上得來的知識和現實中的經驗結合起來,互相生發,彼此砥礪?!墩撜Z》里說,研讀《詩經》,可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這是說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萬物,但知萬物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以萬物來知自身?!都t樓夢》里有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說我們理解和認識社會關系,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復雜微妙關系,亦是學問,亦是文章。誰承載了知識、文化和歷史,誰就是書,誰就可讀。
書的問題解決,讀書的“讀”字更應當重視起來,它隱去了一個主語,一種不言自明的主體性,而這個主體,恰恰是需要我們自己來填補和確認的。讀書的完整表達是“我讀書”。既多了個“我”,事情就容易理解了。個人的眼界、經驗和見識畢竟有限,個體的觀念甚至頗多狹隘,人更不可能經歷所有事、見完全宇宙,那就必然要通過自身之外的一切去吸收知識、經驗、思想,這是人類文明傳承的底層邏輯。竹簡古籍是書,白紙黑字是書,音頻視頻也是書。我個人便曾得益于短視頻。在寫作長篇小說《生活啟蒙》時,涉及三星堆的情節,搜索引擎上當然能查到一些介紹,科普書也可提供標準知識,但對我來說始終隔著一層,不夠鮮活。因各種緣由短時間內也難以去現場,怎么辦?我在短視頻里搜有關三星堆的內容,結果真是令人驚喜,不但常規介紹無比豐富,還有動畫演示、刁鉆解讀、大膽聯想,簡直是饕餮盛宴。這一通“喜刷刷”,不但幫我補上所需知識,更提供了鮮活的現場感,且許多博主那腦洞大開的奇思妙想也對小說的后續多有激發。而這些,是僅閱讀紙質書所難以獲得的。
當然,萬事萬物可讀,但如何讀,始終是關鍵。首先是要葆有一顆渴望之心,愿意向世界敞開,擁抱陌生而新鮮的事物,不斷建立自身與他者的有效聯系。其次,讀萬事萬物,目的是為了知自身,發現邊界,然后再突破邊界??梢哉f,閱讀本身也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而且是極具個性化的創造活動。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根本意思在于,讀者需要根據作者提供的文本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創造,通過自身經驗、審美、認知,構造出獨屬于自己的精神大廈。當然,并不是說我們的閱讀是毫無區別、不加辨析的,要從萬事萬物里讀出有用的東西,閱讀者自己必須有穩定、清晰、可靠的價值立場,能夠在辨別、吸收的基礎上,融合甚至創造更多可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