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m0mm0"></li>
  • <li id="m0mm0"></li>
    <tt id="m0mm0"></tt>
    <li id="m0mm0"><tt id="m0mm0"></tt></li>
  • <tt id="m0mm0"></tt>
    <tt id="m0mm0"><table id="m0mm0"></table></tt>
  • 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文化·旅游

    技韻悠長衍“百戲”

    魯 萍
    2025年09月25日09: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大早,刁家班雜技小院里十分熱鬧,14歲的高永健攥著杰克棒,手腕輕抖,橙黑相間的棒身便繞指翻飛,銅鈴“丁零”作響。

    在吳橋縣打造的多個雜技小院里,越來越多的學生和高永健一樣,一邊學習雜技技藝,一邊學習文化課,成為吳橋雜技的新生力量。

    雜技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從古代冀州地區的“蚩尤戲”發展至今,隨著時代變遷不斷傳承。

    在位于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的江湖大劇院內,青年演員將硬氣功與現代聲光電科技設備結合,再現運河商船載藝南下的歷史場景;多部雜技劇以古今對話形式,展現了吳橋文化融合的縮影……從過去吸收武術等元素,到如今融合現代科技,雜技變得更有吸引力。

    吳橋雜技在表現形式上不斷突破傳統、擁抱變化,但那份深植于心的精神內核始終未曾改變。吳橋雜技藝人將日常工具化作表演道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苦練基本功,只為臺上驚鴻一現,展現出精益求精與堅韌不拔的精氣神。

    在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內,飛叉演員彭立新每日在訓練場重復練習拋接動作,汗水浸濕練功服,虎口磨出厚繭,只為動作精準無誤;鬼手居的舞臺上,演員王立剛正表演父親王保合傳下的“三仙歸洞”,指尖翻飛間,三枚小球仿佛有了生命,觀眾眼睛都不眨,卻還是看不出“破綻”,沒人知道,為了這“一秒七變”的手速,他每天要練8個小時,指尖的繭子長了又破,破了又長。

    雜技也是一種普通的活動,在吳橋尋常巷陌,生生不息。從剛會走路的孩童到白發蒼蒼的老人,雜技基因早已融入吳橋人的血脈。清晨的運河公園里,晨練的居民時而興起表演幾個雜技動作;學校的課間操上,學生們表演起抖空竹、轉毯、柔術……

    這種“鍋碗瓢盆皆道具,街頭巷尾是舞臺”的生活化場景,正是吳橋雜技的魅力所在。如今,吳橋群眾廣泛從事雜技相關行業,從景區演員到道具匠人,雜技是這座小城最生動的語言,延續著世代相傳的煙火氣。

    (責編:席娟娟、邵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不卡在线国产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