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上好思政課的
選 擇
我是一名思政課教師。學生時代,我的夢想是成為電視臺的專業主持人。然而在夢想成真之時,我突然深深地認識到,自己的最愛是充滿了未來希望的純真校園。于是,沒有任何猶豫,我又轉身回歸了校園。此后,經過7年艱苦奮戰,我終于登上講臺,成為一名思政課專職教師。不久,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正式成立,當時我再次面臨選擇:是轉而講授其他專業課程,還是留在馬院繼續從事思政課程教學?同樣,我選擇繼續擔任思政課教師。時光如梭,我已經從事思政課教學20余年。
從回歸校園到今天,我從未后悔過自己的選擇,因為我知道,無論重來多少回,我做出的選擇都是如此,因為在我的心里,最神圣最值得我全身心投入的事業,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事業,而思政課程是育才育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就是這樣的神圣感和由此蒸騰的使命感、責任感,20多年來始終鞭策著我克服重重困難,在思政課教育教學教改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奮力前行。
熱 愛
教學內容方面,我深知任何課堂內容為王,而且思政課在教學內容上必須能夠深入淺出、旁征博引,才能引發學生更多共鳴,從而取得深刻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我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研讀經典專業文獻,同時,密切關注國際國內最新的熱點事件,努力使自己的教學內容能夠既有專業理論的深度,又具備各科視野的寬度,既嚴肅嚴謹,又富有人文氣息。
在教學方式上,我注重師生交流互動,只有如此,才能使課堂靈動富有生氣。要做到這一點,必然要求教師能夠將所有教學內容進行環環相扣的啟發性設計,并將所有內容完全內化,從而能夠游刃有余地應對課堂上的任何情況,師生互動交流才能始終貫穿課堂。為此,從第一天走上講臺,直到今天,不管是舊課,還是新課,不管是一門課還是多門課,我都堅持設計問題鏈,并做到完全脫稿教學,并努力做到流暢、生動。
在教學狀態上,我希望自己始終保有熱情和激情。教學,本質上是人際互動,而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自身的情緒情感狀態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學習狀態和課堂氛圍。我盡全力以最大熱情和激情展開課堂教學,而這的確能夠帶動激發相當部分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熱忱,因為,青年學子從中感受到的是教師對思政教育教學事業的深深熱愛。
堅 守
前期我主要著力于深耕課堂教學,后期開始探索課堂內外聯動的創新改革。在隨時任院領導前往國內知名大學調研學習后,結合自身長期教學感悟,我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改革模式,那就是“四融雙動”,即: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日常教學中,通過指引學生團隊開展課題研究,將“理論、實際、實踐、藝術”四大元素有機融合,實現“理性”和“感性”雙重觸動,從而改變傳統思政課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理性與感性相剝離、課堂與課外相分離、教師與學生相疏離的狀況,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理性與感性、課堂與課外、教師與學生的有機融合互動,比純理論教學更為生動,比純藝術呈現更有深度,而且能夠很好地加強生生、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還能充分激發青年的家國情懷,從而達到啟智、潤心、鑄魂的效果。
“四融雙動”教改法,除了運用于日常教學,還運用于大型活動。在各級各部門的信任和支持下,我組織了7場大型思政課程教學改革創新會演。
多年來,從一門思政課運用,到多門思政課運用,從本科生參與到本碩學生共同參與,從擇優培育到全員覆蓋,從課堂展示到舞臺展演、再到革命圣地、社區鄉村宣講,促使我不斷探索不斷前行、一學期又一個學期、一年又一年堅持下來的,是教改取得的對教學效果提升、對學生成材、教師成長的多重成效,和一屆屆學生的高度肯定。
“我又想起了老師第一次上課時對我們說的話:剛開始的時候同學們可能會覺得不太好,但是表演結束后會覺得這種形式的課堂特別好。我想在這里給老師一個回應:老師,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樣的思政課的意義和魅力,切身體驗到了思政書上文字的內涵和力量。我相信,一定是每一屆學生的熱情回應才能讓您堅持下來”。
發自學生肺腑的真摯感悟,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本質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言,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偉大活動。
每每想到這些,一切猶如奔涌的熱血源源不斷地激蕩我的心海,給予我無窮勇氣和力量在思政課程教育教學和教改的道路上一直探索下去!
(作者系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