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m0mm0"></li>
  • <li id="m0mm0"></li>
    <tt id="m0mm0"></tt>
    <li id="m0mm0"><tt id="m0mm0"></tt></li>
  • <tt id="m0mm0"></tt>
    <tt id="m0mm0"><table id="m0mm0"></table></tt>
  • 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文化·旅游

    戲劇傳承:藝術與市場雙向奔赴

    茅威濤
    2025年10月23日09: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戲劇傳承:藝術與市場雙向奔赴(新語)

    文化產業不是賺快錢的行業,戲劇的傳承與發展更是慢功夫

    我常和學生說,要做“懂市場的藝術家”,也要做“有藝術追求的產品人”

    作為一名深耕戲劇領域四十余載的演員,我始終相信:戲劇的活態傳承與發展,從來不是“守著老本子唱老戲”的單向堅持,而是內容生產與市場生態雙向奔赴的長期事業。

    文化產業不是賺快錢的行業,戲劇的傳承與發展更是慢功夫。長期主義尤為重要,不能指望一部戲、一個演員的走紅撐起整個行業,更不能為了短期熱度迷失自我。

    不久前舉辦的第十九屆中國戲劇節是一場成果展,更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內容與市場結合的可能性,也讓我們看清努力的方向。今天,我們要做出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戲劇作品,讓傳統戲劇“活”在當代,必須推動內容生產與市場生態的雙向賦能。

    戲劇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內容。內容之“守正”,基于對劇種本體之敬畏。傳統戲劇之寫意美學,是中國人對空間與時間獨特認知的凝練。以越劇來說,其唱腔之柔美、女小生之俊朗風骨、以情動人之敘事內核,是歷經百年沉淀的藝術基因。今日科技發展,舞臺迭代,使得我們有了更多表現手法。但是,如果不遵循藝術規律,即便所謂的“創新”能帶來一時絢麗的觀感,終究也只會是曇花一現。

    內容之創新,基于對市場需求的回應、對時代熱點的捕捉。我常和學生說,要做“懂市場的藝術家”,也要做“有藝術追求的產品人”。既要關注內容創作,也要培育市場。市場是一個有成熟供應鏈、生產鏈、銷售規則等的完整生態。如果說內容是傳統戲劇的“心臟”,那么市場生態就是“血液循環系統”,沒有健康的循環,再好的內容也無法抵達觀眾,更談不上傳承與發展。

    藝術作品需要時間的檢驗,也需要市場的滋養。本屆戲劇節期間,我為李霄雯、徐葉娜等中生代演員復排了作品《寇流蘭與杜麗娘》,這是9年前為紀念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創排的。歷經時間沉淀,今天仍有觀眾在社交平臺說要為它獻上“遲到了9年的掌聲”。越劇《新龍門客?!啡缃耨v場演出超過350場,長線的運營和演出滋養了戲劇藝術的生命力。

    良性的市場生態需要行業一同建設和維護,學習和引進更加科學的流程和結構。優質內容如何正確推廣,優秀人才如何引導發展,觀眾基數如何良性維護,都值得考慮。我們不能總是止步于“立項—結項”的循環里,以獎項和業績標榜自身。榮譽代表的是過去探索的路徑或許正確,但在開拓未來之路上,哪怕失敗也有意義和價值。

    (作者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本報記者江南整理)

    (責編:高翔、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不卡在线国产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