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實效檢驗減負成效
減負不能減擔當,松綁更要添干勁。減負工作開展得好不好,不僅要看負擔減沒減,也要看抓落實、為民服務的成效和水平有沒有提高。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來稿,探討如何讓減負更具成效。
——編 者
著力克服“路徑依賴”
劉佳躍
通過大力推進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發文少了、會議精短了、各種材料針對性更強了。然而,在實踐中,一些干部在推進工作時,依然存在“路徑依賴”,“抓手不夠,辦法不多”。
為基層減負,要減的是負擔,要加的是干勁、增的是效能。負擔減了,時間精力多了,更應該走出舒適區,跳出舊有的窠臼,拿出更多硬舉措、實辦法,把工作做到位。
辦法不多的背后,既有“不想干”“不愿干”的因素,也有“不會干”“干不成”的問題?!翱细伞备皶伞?,有了更多時間精力,就要著力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加強業務知識學習儲備,積極探索、總結基層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把堵點難點摸清搞準,把辦法措施定好定實,涵養“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和“新鑰匙開新鎖”的工作智慧,練就不同環境條件下破解短板瓶頸的能力本領,才能讓減負成效更好惠及廣大群眾。
重“面子”不如重“里子”
楊志超
為推進垃圾分類,某單位舉辦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桶前值守”,雖然取消了拍照留痕的要求,卻強調“全員上陣”。結果,活動表面看如火如荼,但參與者大多是工作人員,效果不佳。
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本就是通過為基層卸下不必要的負擔,讓基層干部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抓落實、服務民生。減負之后,還要賦能。比如陜西咸陽市將直接面向群眾、發生頻率高、基層能有效承接的行政執法事項,精準向鎮(街道)下放行政執法權。全市平均每個鎮下放43項、每個街道下放27項,讓以前看得見管不著的事,也能管得住、管得好。
重“面子”不如重“里子”。減負成效來之不易,必須堅決防止形式主義隱形變異、反彈回潮。以群眾滿意為標尺,讓群眾成為工作的“閱卷人”,堅持破立并舉,推動為基層減負工作從“治標”向“治本”深化,才能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心坎上。
讓“慢作為”沒有市場
施清波
減負是要減無用功,促干部干好有用事?,F實中,一些基層干部將松綁減負視為可以“歇一歇”“喘口氣”的契機,在干事創業上出現懈怠心理,以各種理由為借口“推、擋、拖”,讓工作進度條受阻。
干任何工作,質量與效率缺一不可。抓發展爭在朝夕,好政策重在落實。倘若一個環節卡了殼,政策落實的進度就會受影響,工作成效就會打折扣。比如,以“按規定辦”等敷衍塞責,不講按哪個規定、如何辦,不斷拖延,看似披上了“合規”的外衣,實則是“慢作為”的體現,最終影響的是干事創業的效率,損害的是群眾的切身利益。
讓“慢作為”沒有市場,既需要在干部教育上持續發力,也需要在機制創新上做文章。比如,在重大民生項目中,建立由牽頭單位“吹哨”、相關部門“報到”的“現場聯審聯辦”機制,有助于讓大家“當面鑼、對面鼓”地解決難題;在常規工作中,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辦”改革,能從制度層面倒逼數據共享與流程再造。樹立馬上就辦的意識,杜絕拖延癥,以機制創新激發“拼”“搶”的干事熱情,定能更好把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工作引向深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