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m0mm0"></li>
  • <li id="m0mm0"></li>
    <tt id="m0mm0"></tt>
    <li id="m0mm0"><tt id="m0mm0"></tt></li>
  • <tt id="m0mm0"></tt>
    <tt id="m0mm0"><table id="m0mm0"></table></tt>
  • 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生態

    陜西渭南實施數字化監測,保護復壯倉頡手植柏

    千年古柏,生機盎然

    本報記者 張丹華
    2025年10月30日09: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千年古柏,生機盎然

    致讀者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強調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為更好普及古樹名木相關知識,本報推出“和古樹做朋友”系列融媒體策劃,通過文字報道、手繪海報和視頻,為古樹名木留下當代記錄;也將通過“遇見古樹”小程序集中展現各地古樹名木資訊,為公眾提供一個“可隨身攜帶的古樹博物館”。

    讓我們在一枝一葉的故事中,共同守護古樹名木,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與傳承。

    踏入位于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的倉頡廟,一株巍峨的古柏映入眼簾——樹干粗壯,需五六人合抱;樹皮斑駁,如瀑布般垂落,勾勒出深淺不一的紋路,仿佛鐫刻著千年歲月的密碼。

    這便是倉頡手植柏——高16米、胸徑2.48米、地圍9.9米,已在這片黃土高原佇立了約5000年。

    漫步倉頡廟,古柏錯落分布,每一株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扒暌陨蠘潺g的古柏有40多株,平均樹齡約3000年。除了這株樹齡約5000年的倉頡手植柏,還有3株樹齡4000多年、14株樹齡3000多年的古柏?!敝v解員梁妮指著林間錯落的古柏,如數家珍。

    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陜西現存古樹名木72.7萬余株,其中散生1.1萬余株、古樹群271個71.6萬余株。

    秋風吹過,古柏枝葉沙沙作響,像在講述古老的故事。相傳上古時期,倉頡擔任黃帝史官,負責記錄部落大事。彼時,結繩記事的方式已難以應對日益繁雜的事務,倉頡苦思冥想,創造出最初的漢字。而這棵古柏,相傳正是倉頡親手栽種。如今,游客駐足樹下,撫摸粗糙的樹干,凝視獨特的紋理,無不驚嘆于這份穿越千年的厚重。

    為了守護古柏,當地織就一張嚴密的保護網。2019年,《渭南市倉頡墓與廟保護條例》出臺,將廟內古柏正式納入法規保護范疇;《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正式出臺,更為其保護增添了力量。

    科技賦能讓保護更智慧。工作人員為倉頡手植柏建立涵蓋本體情況、養護措施、生長環境等信息的“一樹一檔”,并接入國家、省、市、縣四級共享的實時監控系統。當地聘請全國古樹名木保護和文物保護領域的權威專家組建專家組,定期為古柏“把脈問診”,形成“專家技術指導+縣級主管部門+養護責任單位”的“一樹一支隊伍”保護模式。

    “通過數字化監測系統,我們能實時掌握古柏生長動態,一旦發現葉片發黃、樹皮異常等情況,專家團隊會盡快趕來診斷,及時采取復壯措施?!眰}頡廟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李敏說。

    守護的同時,也讓千年古樹承載的文化價值代代相傳。每年谷雨時節,倉頡廟內都會舉行隆重的文化活動——這一天既是聯合國確定的“聯合國中文日”,也是當地紀念倉頡的日子。青少年在古柏蔭下體驗雕版印刷,看著漢字筆畫在指尖緩緩勾勒成形,感受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設立文化展室,通過圖文、實物展示,讓游客參觀古柏的同時,深入了解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這株樹齡約5000年的古柏,穿過歷史云煙而來,開啟與未來的對話。

    2012年春天,倉頡手植柏養護人范長友在樹下發現了一棵小樹苗?!八莻}頡手植柏的籽種在自然條件下繁育的證明,現在已經13年了,長勢很好?!眰}頡廟文物管理所相關負責人任志剛說,“古樹生命力這么旺盛,在自然條件下都能繁育。所以,我們想著能不能開展航天育種,延續倉頡手植柏的優良基因?!?/p>

    2020年初,當地與陜西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系,商談航天育種工作?!昂教煊N,為倉頡手植柏種質資源保護和復壯提供新的科技手段,有望獲得更具活力、抗性更強的后代,對保護品種意義重大?!比沃緞傉f。

    當年5月,工作人員采集的倉頡手植柏籽種,搭載長征火箭遨游太空。如今,在白水縣倉頡手植柏繁育基地,航天育種苗舒展著嫩綠的枝葉,生機盎然。部分幼苗已被移植到倉頡廟,接過千年古樹的“基因接力棒”。

    (責編:邵蘭、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不卡在线国产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