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11-04 09:43)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梅常偉)中央宣講團成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3日在軍委機關作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宣講報告。 張又俠緊扣宣講主題,結合軍隊實際,對全會精神作了系統闡釋和深入解讀。他指出,一定要深刻領悟貫徹習主席重要講話和規劃建議部署,自覺用全會精神統一思想行動、引…[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10-31 09:00)
本報蘭州10月30日電 (記者銀燕)由中國大眾文化學會、西北師范大學、中國新聞史學會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的敦煌文化國際傳播研討會近日在甘肅省蘭州市舉辦,通過兩場主旨發言和3個分論壇,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人文精神、價值理念等,推動國際傳播理念的深化研究,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貢…[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10-30 09:05)
祁連山下,坡前田埂上,一顆顆紫甘藍圓潤發亮,有的長得比足球還大。 中秋剛過,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河鄉營盤村,全國人大代表、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白曉艷來到田間地頭觀察農作物生長情況。 掀起大如蒲扇的葉片,繞著葉球看了又看,白曉艷記下幾項數據,拉著種植戶叮囑起來:“雖然溫度降了些,但病蟲害…[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10-26 08:32)
在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有一片被譽為“世界第一古梨園”的綠色奇跡。這里是中國梨屬植物的起源地,也是栽培梨的原產地和主產區,保存著全球數量最大、品質最優的冬果梨和軟兒梨古樹群。 近萬株百年古梨樹與黃河、黃土高原共同構成了一個生生不息的農林復合系統。最古老的梨樹約500歲,堪稱全球梨屬植物界的“活化…[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10-24 11:47)
絲路駝鈴,千年回響。敦煌,始終以開放之姿連接東西,擁抱人類文明的重大關切。 日前,以“文明交響 和合共鳴”為主題的2025年“世界市長對話·敦煌”活動在甘肅省敦煌市舉行。 來自10個國家的市長、市長代表、駐華使節、青年漢學家等中外嘉賓參加論壇,共同探討文化城市治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敦煌研究院通過…[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10-23 09:34)
今年7、8月份,中國的單月全社會用電量連破萬億千瓦時,相當于日本全年的用電量,引起海外關注。這背后,離不開一項項特高壓交直流工程的“硬保障”。 特高壓輸電線路,宛如能源版圖中的“高速公路”,它將豐沛的電能資源,輸送至千里之外的用電地區,確保電力平穩供應?!笆奈濉睍r期,中國特高壓工程穩步發展,截至目…[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10-22 09:32)
甘肅蘭州,擁有如白鳳桃、白蘭瓜、軟兒梨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如今,憑借快遞之風,蘭州風味跨越山河,走進全國大市場。 “沒想到兩天時間就到了,讓遠方的家人也能品嘗到蘭州的甜蜜?!碧m州市民陳女士說,今年白鳳桃上市之時,她向河南老家郵寄了一箱白鳳桃,味道很好,快遞很快。 快遞跑得快,“甘味”飛得遠,背后是快…[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10-22 09:22)
甘肅武威市涼州區金山社區,魯淑花一家其樂融融。 金黃油餅卷起紫色糯米團,紅棗裹在其中,一口軟糯酥甜?!熬褪沁@個味兒!”新家廚房里,魯淑花趕忙招呼家人來嘗鮮。 去年底,通過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一直生活在涼州區金山鎮炭山村的魯淑花和80多戶村民一同搬進新家,成了金山社區的新住戶。 嶄新的金山社區平坦…[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10-21 14:26)
品味文化 山東省日照市一處城市書房外,文藝愛好者在讀書會上交流討論。 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 品味文化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銀湖街道合之舍書房影視廳內,附近的居民在觀看電影。 新華社記者 徐 昱攝 浸潤書香 北京市朝陽區的朝陽城市書屋·工人文化宮館內,讀者在閱讀區認真讀書。書屋不定期組織開展非遺技藝體…[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10-17 08:58)
黃沙與壁畫交織,仿佛穿越千年的歷史長卷。 千余年的歷史沉淀,集納無數令世人驚嘆的藝術瑰寶。絲綢之路上的樞紐,甘肅敦煌,有著獨特的自然風景和文化遺產。如今,該如何擦亮“人類的敦煌”金色名片,守好用好這座文化寶庫?文旅產業如何與四海賓朋雙向奔赴? 帶著這樣的思考,2025“世界市長對話·敦煌”活動期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