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字語言,讓世界讀懂長城(文化只眼)

游客戴上VR設備,瞬間“穿越”到明代長城驛站:護送敕令穿行沙海、在烽火臺對抗敵兵、與戚繼光共祭戍邊將士……愛奇藝《萬里長城》全感劇場日前在北京八達嶺落地,不僅為文旅體驗開辟了新場景,更讓長城這座承載文明記憶的文化豐碑,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長城從來不是靜止的磚石堆砌,而是流動的精神圖騰。從古代抵御外侮的屏障,到如今象征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它始終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堅韌與智慧、包容與擔當。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如何讓年輕一代不僅停留在“打卡拍照”,還能深入讀懂長城背后的歷史脈絡與精神內核?《萬里長城》全感劇場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它以次世代游戲引擎復刻明長城的歷史風貌,用空間音頻還原戍邊將士的家國情懷,借VR重定向技術打破物理空間限制,讓游客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在沉浸式體驗中觸摸歷史,啟發哲思。這種“科技+文化”的融合,不是對傳統的解構,而是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起通往文化深處的橋梁——當他們在虛擬烽火臺上理解“眾志成城”的含義,在高空天車上感受“萬里江山”的壯闊,長城精神便有了具象化的表達,文化自信也隨之在心中扎根。
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文明傳承方式的深刻變革。從河南安陽甲骨文的數字化建檔,到故宮“數字文物庫”的上線,再到今天長城的全感體驗,中國人始終善于用時代前沿技術守護文明根脈。曾有學者說,每一次信息傳播技術的飛躍,在中國都被優先用于延續歷史的記憶?!度f里長城》全感劇場不僅實現了“讓文物更鮮活”,更探索出“讓精神傳下去”的新路徑:研發團隊邀請長城文化專家全程指導,確保軍旗、火器等細節符合歷史真實;通過“護送敕令”“祭奠將士”等劇情設計,將“防御不是封閉,而是守望共存”的長城智慧融入體驗,這種對歷史的敬畏與對技術的善用,讓數字化成為文化傳承的“倍增器”,而非簡單的“炫技工具”。
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更承載著文明互鑒的時代使命。長城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度f里長城》全感劇場的探索,用無國界的數字語言,向世界講述長城背后“和平共存”“團結奮斗”的故事。未來,隨著該項目在嘉峪關、山海關乃至海外的落地,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將有機會通過沉浸式體驗,讀懂長城不是“封閉的墻”,而是“連接的橋”。
《萬里長城》全感劇場的落地,是一次小小的創新,卻映照出大大的時代命題:如何讓中華文明在數字時代薪火相傳?答案或許就藏在“科技為筆、文化為墨”的探索中——唯有尊重歷史、擁抱創新,才能讓長城這樣的文化豐碑,既守護過去,更照亮未來;既扎根中國,更走向世界。這,正是數字時代賦予我們的文化使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