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故事 在守望中歷久彌新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一代代故宮人為守護故宮、傳承文脈作出貢獻。我們走近他們中的4位,傾聽他們講述“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建設的故事。通過他們的介紹,了解故宮建院百年的變遷與發展,感受新時代故宮人的精神風貌。
——編 者
晉宏逵:
“每一塊磚都讓我感到時光緊迫”
清晨8點30分,故宮博物院迎來第一批觀眾,77歲的晉宏逵(見圖一,受訪者供圖)的身影,準時出現在紫禁城中。退休多年,他仍以返聘專家身份日日到崗,風雨無阻。白發映著朝霞,步履沉穩如舊。他說:“要為故宮發揮銀發力量?!?/p>
站在金水橋畔,晉宏逵望向太和殿的方向,目光赤忱,充滿熱愛:“在故宮黃色琉璃瓦的海洋里,我們可以分辨這些大屋頂其實有廡殿、歇山、攢尖、懸山和硬山的差別。我們可以觀賞屋檐下形狀特異、凹凸有致的斗拱。遍布紫禁城的琉璃花門、影壁、精美的石雕,這些豐富而節制的建筑藝術手段,營造了故宮建筑物的個性?!?/p>
他指著漢白玉圍欄說:“每一處線條都是語言,每一塊磚石都是史書。欄桿拍遍,豈止是感慨——那是與歷史的對話?!?/p>
2002年,晉宏逵剛調任故宮博物院,趕赴一場“大考”。自1911年以來故宮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整體維修啟動,媒體稱之為“世紀大修”,他成為一線總指揮。
武英殿是這場大修的“試點”。當他第一次走進武英殿時,看到的是糟朽的架梁、斑駁的彩畫、積塵遍布的地磚?!邦j敗,但風骨猶存?!睍x宏逵回憶道。在他的主持下,工匠們遵循“最小干預、祛病延年”原則,在保留原貌的同時,讓這座古建筑重獲新生。
“我們不僅要貫徹文物保護法不改變文物原狀,還要賦予其合理的當代功能?!比缃竦奈溆⒌钜殉蔀樘沾烧箯d,現代化的展示設施與古建筑完美融合,觀眾漫步其間,既能欣賞文物,也能感受古建之美。恰到好處的燈光,灑在精心保護的原狀彩畫上,光陰定格成詩。
從武英殿到寶蘊樓,從欽安殿到慈寧宮,一場持續18年的大修讓故宮煥發新生。開放區域從不足30%擴大到65%以上,“以開放促保護”的對策獲得成功。而晉宏逵說,這背后是一整套科學保護體系的支撐——團隊制定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成為故宮保護的“憲法”,也為“平安故宮”奠定了基礎。
如今,晉宏逵每天伏案編纂《明代宮廷建筑大事史料長編》?!拔?3歲才到故宮工作,但這里的每一塊磚都讓我感到時光緊迫?!彼f,“在古建筑保護上也要守正創新,探索世界遺產故宮保護在理念與實踐方面的新發展?!?/p>
暮色中的故宮漸漸安靜,晉宏逵整理案卷準備離開。紫禁城的輪廓在夕陽中格外清晰——那些他心心念念的屋頂、斗拱、彩畫,此刻都鍍上了金色的光輝。
(本報記者王玨采訪整理)
王子林:
“在紫禁城,我尋到了文化的根脈”
約摸40年前,故宮學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子林(見圖二,受訪者供圖)剛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在一場雨中,他第一次遇見了故宮。一路漫步,他經過樂壽堂、頤和軒、倦勤齋……心里突然萌生出一個念頭,“要是能在故宮工作該有多好”。
1989年,王子林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這些年來,他深耕明清宮廷建筑和宮殿原狀陳設研究,成為“學術故宮”建設的中堅力量。
“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痹谕踝恿挚磥?,紫禁城就像“萬仞宮墻”,如果摸不到其中的門道,便無法充分領略其內在的華美與豐富。
摸清門道,又該從哪里入手?
在故宮,每到一處都有深意。太和殿、養心殿、三希堂,宮殿的命名有何講究?“正大光明”“正誼明道”,殿中懸掛的牌匾又是何義?前朝后寢、左祖右社,宮城的布局為何如此?
“研究紫禁城,一定要熟讀四書五經,儒家文化奠定了中華文化的根脈,圣賢的經典就是鑰匙?!蓖踝恿终f。直到現在,他還堅持每天早起閱讀經典的習慣,《論語》《詩經》《尚書》《禮記》,一個個典故,他都信手拈來。
王子林的老家在四川營山,從小生活在古城里的他,坦言自己和這些“存留下來的古代原狀環境和宮殿原狀樣貌,有著特殊的緣分”。
“我認識故宮是從整理宮廷原狀宮殿庫房文物開始的,經年累月受其浸潤,不覺沉湎其中?!痹谒磥?,每座宮殿都蘊藏著無限探索空間。它將時間封存,等待著慧眼獨具的后人拿起鑰匙,開啟古老文化寶庫。
2015年,王子林主持恢復乾隆寧壽宮區域的原狀陳列。喚醒沉睡的宮殿,讓它的場景恢復過去的模樣,是一份很重的責任。他感慨,“今天,我們需要那些仍然保持著原狀的建筑。我喜歡在庫房里整理文物,即便它沉積著厚厚的塵土,它讓你展開想象,回抱歷史?!?/p>
走出王子林的辦公室,一棵大槐樹靜靜立于院中,陽光灑落其間,樹葉隨風輕擺,一動一靜,意蘊悠長。
“故宮是有生命的。這里匯聚了5000多年的文明積淀,承載著古代中國的記憶。不去研究、闡釋它的博大精深,就無從解讀深藏其中的中華文明基因?!蓖踝恿终f。
“仁,是這座都城的立城之道。在紫禁城,我尋到了文化的根脈。這是支撐我近40年研究,堅定走下來的根本?!彼f,“挖掘闡釋文物背后的價值,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必須站在文明的高度推動‘故宮學’的發展,深入地研究故宮?!?/p>
(本報記者何思琦采訪整理)
蘇怡:
“文物數字化采集破百萬,我很激動”
“用當下最好的技術將文明印記最大限度地保留下來、活化起來,是我們的使命?!惫蕦m博物院數字與信息部主任蘇怡(見圖三,受訪者供圖)的這句話,道出了她二十余載守護紫禁城、建設“數字故宮”的初心。
2001年,蘇怡研究生畢業后踏入紫禁城,從參與建設故宮最早的官方網站、搭建最早的古建筑數據庫起步,幾乎親歷了故宮數字化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完整歷程。
今天,守護文物已經離不開數字技術的賦能?!叭ツ?,文物數字化采集破百萬,我很激動?!碧K怡說,最新的數字化采集總量,已經達到106萬件。
2019年,故宮上線“數字文物庫”,如今已發布10萬件文物的高清影像,成為公眾通過互聯網親近文物的重要窗口?!?0萬件文物,每天就仔細看一件,全部看完要273年?!碧K怡算起一道“數學題”,算出了故宮文物的龐大體量,也凸顯了數字化開放的重要性。
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蘇怡道出百萬級突破背后的方法論:故宮將文物數字化采集提升至戰略高度,全院協同推進;制定影像采集標準,為每件文物拍攝“數字證件照”;通過精細化管理,將工作拆解為可推進的具體任務。5年間,便實現了從50萬到100萬件的突破,這也標志著故宮數字化從單體式轉向規?;?,面向社會提供文化資源的新階段。
打開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愛上紫禁城”“古人的生活美學”“來自故宮文物的配色方案”……絕美大片引得網友連連驚嘆?!皵底侄鄬氶w”“故宮名畫記”等展示平臺相繼建設,“故宮博物院”小程序以及“每日故宮”“紫禁城365”APP等產品接連推出……數字技術,讓古典美學和現代生活鏈接,煥發新的生機。
今年年初,一場“數字故宮快閃展”在香港開幕。故宮“中軸線”被“搬”到香江之畔,宏偉建筑、珍貴文物與千年文化脈絡,在數字技術助力下生動再現?!耙郧?,故宮只能等待人們來靠近;有了數字化能力,故宮可以走出去,更好講述故宮故事?!碧K怡說。
數字化的魅力和意義,遠不止于傳播。今年6月,故宮博物院推出“騰躍古今——馬文化數字藝術展”。一匹數字白馬,成為展覽的“主角”。蘇怡拿出手機,從“故宮名畫記”中調出這件《郎世寧萬吉骦軸》:“通過高精度數字影像,我們清晰識別出白馬身上的馬鞍與韁繩痕跡,毛發清晰可辨,文物有了‘血肉’,鮮活地騰躍?!?/p>
“文物數字化賦能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機遇和責任?!碧K怡說,“博物館提供豐富的資源,激發更多人提升審美、發現、創造的能力,而數字化正為我們打開更多想象?!?/p>
(本報記者何思琦采訪整理)
呂曉剛:
“我們常問孩子還想聽什么故事”
在故宮博物院南大庫辦公區,社會教育部主任呂曉剛(見圖四,受訪者供圖)的柜子上,掛著一幅小朋友送的仿銅浮雕畫。這份禮物,恰是他工作的縮影——讓故宮變成可親可感的課堂。
如何讓厚重歷史真正走進大眾生活?呂曉剛的答案是:挖掘能觸動人心的細節,再用生動的方式讓它們“活”起來。
從脊獸、窗欞,到彩畫、屋頂,每一處細節,都能延展出一堂跨越時空的課程。
呂曉剛辦公室里,一件“銅鍍金戒盈持滿”的模型教具格外特別,教具實物原是宮中書房幾案上的陳設,寓意“滿招損,謙受益”。在社教課堂上,孩子們觀察容器注水后“水滿則溢”的變化,其中包含著自然科學知識,也讓古人的為人之道有了直觀載體。呂曉剛說:“孩子們動手的過程,就是走近故宮、讀懂故宮的過程?!?/p>
除了常態化主題課程,故宮社教活動還循著時令與節點,為觀眾帶來新鮮體驗。這個暑假,行至熙和門,就能感受到故宮暑期公益體驗課的火爆?!安十嬂_紛”“墨拓千年”“畫蝶成壽”……孩子們在邊玩邊學中解鎖紫禁城的“隱藏玩法”。
線上的科普也同樣精彩?!拔覀兌际侵袊?,但你知道‘中’是什么意思嗎?”“從須彌座的結構命名上就能看出,好像一座郁郁蔥蔥的山林”……系列科普短視頻,邀請專家學者出鏡講述,被網友點贊為“小細節里也有大知識”。
呂曉剛是理工科出身,他曾參與故宮數字化系統建設與文創開發,這些經歷也讓他對“科技賦能文化”有著更深的理解?!吧缃坦ぷ魇且环莺腿舜蚪坏赖墓ぷ?,我們必須跟上時代,通過技術創新、形式創新、內容創新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感受一個充滿活力、與時俱進、常見常新的故宮?!?/p>
在呂曉剛看來,故宮的社會教育不是單向知識輸出,而是雙向奔赴的溫暖對話。呂曉剛說:“我們常問孩子還想聽什么故事?你覺得故宮哪里最好玩?他們的回答里,寫著我們不斷創新的方向和動力?!?/p>
今年是故宮開展志愿服務20周年?!斑@是我們握了20年的接力棒,千萬不能掉,要對得起故宮?!币晃焕现驹刚叩脑?,也折射出呂曉剛和團隊長期耕耘的初心。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呂曉剛堅信,每個年齡段的觀眾都能找到與故宮對話的方式?!拔覀儚木€下線上多方面發力,提供多種形式的教育體驗和學習資源?!?/p>
為文化傳承注入“活力”,為普通人打開一扇通往立體、鮮活故宮的大門——站在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歷史節點,這是呂曉剛和他的社教團隊始終如一的使命。
(本報記者何思琦采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