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科學治理見成效 鹽堿土地變良田
金秋九月,敦煌市轉渠口鎮階州村的7000畝棉花迎來豐收。齊腰高的棉株上,飽滿的棉桃如云朵般綻放,油亮的圓葉片隨風掀起綠浪。
誰能想到,這片生機盎然的棉田,幾年前還是泛著白霜的鹽堿地。
作為極干旱荒漠化區域,敦煌降雨稀少、蒸發強烈,土壤鹽堿化問題突出。全市37.72萬畝耕地中,鹽堿地占比達94.6%,且以中度、重度為主;土壤耕作層有機質平均含量僅12.23‰,含鹽量1.47‰,pH值8.44,導致農作物出苗難、長勢弱、易枯萎,成為農業發展的“頑疾”。
為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敦煌市圍繞“有鹽無害”目標,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三大措施,大力推進鹽堿地改良,并構建多方協同機制,推動治理成效落地。
在本地實踐層面,敦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以科學手段升級改良方式。
“因為土壤板結堅硬,莊稼產量很低。敦煌的農民,祖祖輩輩都在與鹽堿地進行斗爭?!睆氖罗r業近30年的高級農藝師賀生兵回憶,過去靠大水漫灌、拉河砂中和等土辦法,雖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僅能勉強保障“溫飽”;如今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微生物菌劑配農家肥、秸稈還田、滴灌注入改良劑等組合措施,效果顯著提升。
敦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近幾年的監測數據顯示,經過改良后的土地,棉花出苗率從不足70%提升至近90%,每畝棉花收獲株數由改良前的9000多株增加到1.1萬多株,單株棉桃數量與直徑也明顯增加。
同時,當地還根據土壤鹽堿化程度“因地制宜”選種:重度、中度鹽堿地種棉花、苜蓿、向日葵等耐鹽作物,輕度鹽堿地種玉米、小麥。這一思路在階州村成效凸顯——村黨總支書記呂祥介紹,全村1.18萬畝耕地現已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機械化程度提升,7500畝種棉花、1300畝種玉米,不僅有了優勢主導產業,投入降低且效益提高;村民朱亮種植的50畝棉花,畝產從不足300公斤躍升至400公斤。
除了地方政府和農民的努力,敦煌還引入企業、科研院校協同發力。
在轉渠口鎮秦安村鹽堿地綜合治理科技示范區,美麗華夏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設置多個試驗單元,涵蓋棉花、向日葵、高粱、玉米、牧草等多種作物,生物基、有機無機復合材料等土壤改良新材料及智能水肥管理,通過“重塑土壤結構+微生物”模式篩選最優方案。
而在七里鎮秦家灣村高品質葡萄示范區,中國農業大學胡樹文教授團隊的成果同樣亮眼。
“對比改良地塊與未改良地塊,改良地塊結出的葡萄上色均勻、甜度更高,成熟期還提前了?!贝T士研究生楊旭看著自己半年來的勞動成果,臉上寫滿了自豪。
作為西北鹽堿地典型區域,敦煌今年5月被中國農業大學確定為首批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基地。胡樹文教授團隊半年內完成調查取樣與試驗對比,確定“有機肥+生物基改良劑+微生物菌劑+酸堿調節劑”綜合方案,已成功實施2.4萬畝,有效改善了土壤顆粒結構,降低了土壤鹽堿含量。
今年,敦煌再投1700萬元,在轉渠口鎮、肅州鎮、黃渠鎮、郭家堡鎮4鎮9村實施8500畝鹽堿化棉田改良項目,并在轉渠口、郭家堡兩鎮開展1萬畝鹽堿耕地綜合治理,建立3個集中連片千畝示范點,分別開展多種耐鹽堿作物以及改良產品的篩選試驗。
多年治理終見實效:如今敦煌土壤耕作層有機質平均含量升至13.5‰、含鹽量降至1.2‰、pH值降至8.1;棉花產量提高10%至20%、葡萄含糖量提高4%、農業灌溉用水量下降20%。敦煌在實踐中形成的“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科研院校+地方政府+企業+合作社”五位一體鹽堿地治理協同推進模式,更獲“全球鹽漬土科學利用與發展大會”上16國200余名代表認可。
從泛著白霜的鹽堿地到綠意盎然的希望田,敦煌以科技與智慧書寫“向鹽堿地要耕地、要效益”的新篇章,讓“生態短板”變為“發展長板”,為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開辟新路徑,更繪就出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的美麗畫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董文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