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并非老年?。t講堂)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這種疾病在發病過程中通常沒有明顯的癥狀,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加重,直到患者遭遇意外跌倒等情況引發骨折,其危害才會顯現出來。
從臨床數據來看,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發病人群是絕經后5—10年的女性,以及年齡超過70歲的老年人。因此,人們往往將其視為老年病。其實,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并非在老年階段突然出現。保護骨骼健康不只是老年時期的任務,只有從生命的早期階段開始,通過科學的方式積蓄骨量,并減少骨量流失,才能為步入老年后維持良好的骨骼狀態打下基礎。調查顯示,在我國40—49歲的人群中,有32.9%的人骨量減少。也就是說,差不多每3人中就有1人骨量明顯低于正常值,他們都是骨質疏松癥的高危人群。
研究顯示,體重過低,即身體質量指數(BMI)小于18.5的人群,骨密度往往偏低,發生骨折的風險顯著上升。一方面,體重過低的人往往肌肉力量薄弱,骨骼日常所承受的機械刺激隨之減少,成骨活動受到抑制,骨量生成不足;另一方面,為維持過低體重而采取的極端節食行為,可能造成營養攝入不足,還可能引發激素代謝紊亂,尤其是女性群體,若雌激素水平因此下降,會更容易出現骨量流失的情況。
當然,體重過高也會損害骨骼健康。首先,過多的脂肪組織會分泌炎癥因子,抑制骨形成、促進骨吸收。其次,肥胖人群往往伴隨代謝紊亂和肌肉減少,這種“肌少性肥胖”會進一步削弱骨骼的穩定性。另外,過高的體重會增加骨骼關節負擔、增加跌倒風險,是引發骨關節炎和骨折的危險因素。因此,保持健康體重是維護骨健康的重要一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應將身體質量指數維持在18.5—24.9之間。對于骨骼而言,這個區間意味著既有適度的機械負荷,又避免了脂肪過度積聚帶來的危害。
規律運動對骨骼健康非常重要,它能促進人體骨代謝平衡、幫助增加肌肉量,同時刺激成骨活動。此外,運動還能提高身體能量消耗,減少脂肪堆積,避免肥胖對骨骼造成額外負擔。
青少年時期的運動對于骨量的積蓄尤為關鍵。研究發現,年輕人的骨密度與運動量密切相關。青春期參與籃球、排球等負重運動的人群,在進入老年后,骨密度明顯高于未進行此類運動的人群。成年以后,運動對骨量的維持依然重要。因此,建議6—17歲兒童、青少年每天應進行至少60分鐘中等強度到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同時每周至少安排3天進行肌肉力量練習。推薦18—64歲成年人在日?;顒拥幕A上,每周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或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活動,或等量的中等強度和高強度有氧活動的組合,且每周至少進行2天肌肉力量練習。
高鹽飲食、咖啡、碳酸飲料、吸煙和酗酒也會影響骨骼健康。因此,骨質疏松癥的預防應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重視,這一階段是骨骼發育和骨量積蓄的關鍵時期。保持健康體重、合理飲食、戒煙限酒,是預防骨質疏松癥、獲得終身骨骼健康的重要基礎。
(作者為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骨科主任醫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