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m0mm0"></li>
  • <li id="m0mm0"></li>
    <tt id="m0mm0"></tt>
    <li id="m0mm0"><tt id="m0mm0"></tt></li>
  • <tt id="m0mm0"></tt>
    <tt id="m0mm0"><table id="m0mm0"></table></tt>
  • 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文化·旅游

    光影為舟,渡科學星河(文化只眼)

    鄒 貞
    2025年10月31日09: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光影為舟,渡科學星河(文化只眼)

    當前,由國家電影局、科技部等單位共同組織開展的“跟著電影做科普”行動正在深入開展。這項活動旨在促進電影和科普的深度融合、相互賦能,推動新時代電影和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多部優秀電影成功帶動公眾參與科學話題討論,為科普工作提供了可觀的“流量入口”,在全社會營造了熱愛科學的良好氛圍?!读骼说厍颉窡嵊称陂g,“洛希極限”的百度搜索量比電影上映前暴漲數百倍;《獨行月球》引發觀眾對月球環境、小行星防御等科學知識的廣泛討論;《流浪地球2》中呈現的太空電梯、行星發動機、量子計算機等,激發觀眾對科技未來的無限遐想;近期上映的《窗外是藍星》通過3位航天員的獨特視角,展現了震撼的太空景象和細膩的太空生活細節,吸引許多觀眾關注航天科技。

    相較于傳統科普方式,電影運用豐富的視聽語言,構建出可感知、可代入的科學場景,將抽象難懂的科學概念轉化為震撼人心的視覺畫面。觀眾在畫面、音效和劇情的共同牽引下,自然而然地展開對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思考,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比單純的公式講解和靜態圖示更具吸引力與傳播力。

    從傳播的視角來看,電影具有“資源樞紐”優勢,能夠有效串聯起科技、教育、文旅等領域,從而構建起一個協同共生的跨界融合生態。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即“科幻十條”),為科技與影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读骼说厍?》邀請眾多科技工作者擔任科學顧問,直接參與科幻電影的創制工作。影片熱映后,不僅帶動原著熱銷,更在互聯網平臺引發熱議。電影中的科學元素及科幻場景,被轉化為科技體驗產品、科普研學等項目,有效推進了科普社會化協同,實現了“1+1>2”的科學傳播效果。

    當前,科普工作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提升。我們期待能夠全面激活“電影+科普”的融合效能,讓光影中的科普活力充分釋放,使科學更好地走進大眾內心。

    (作者為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編:邵蘭、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不卡在线国产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