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穩產量 北繁南種拓市場
榆中縣馬鈴薯豐產又增收迎來發展新階段
11月1日清晨,榆中縣城關鎮東灣村,田野間農機穿梭,一顆顆圓潤飽滿的土豆破土而出,覆著泥土的馬鈴薯很快堆成小山。連日來,該縣北山區域、東片鄉鎮、興隆山沿山地帶的馬鈴薯進入收挖高峰期。這顆小小的土豆,不僅滋養了土地,更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金蛋蛋”。
技術賦能
水肥一體破解干旱難題
干旱缺水,曾是長期以來榆中縣山區農業發展的瓶頸。如今,走進高崖鎮福林紅家庭農場的千畝馬鈴薯基地,田壟間,每隔一米左右便埋設著一根黑色的塑料出水管,這便是破解干旱難題的“秘密武器”——膜下滴灌系統。
農場負責人李文林對這套系統贊不絕口:“我們農場種植了1200畝的隴薯七號、希森六號等優質鮮食馬鈴薯。今年上半年遭遇了罕見的長期干旱和持續高溫,但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助力下,預計畝產仍能穩定在8000斤左右。這比過去沒有灌溉條件時,足足增產了4000到5000斤,幾乎是翻了一番?!?/p>
李文林還算了一筆精細的經濟賬:在馬鈴薯整個生長周期中,僅需滴灌4到6次,每次畝均水費成本僅為38元。而產量的提升帶來了實打實的收益,按今年每公斤1.1元的地頭收購價計算,畝均毛收入可達4000多元。低投入、高產出,節水與增收效果立竿見影。
李文林的成功并非個例,而是榆中縣系統性推廣農業新技術的縮影。為徹底扭轉水資源短缺的被動局面,榆中縣2022年在高崖鎮實施節水灌溉項目,解決了1476畝核心農田的灌溉難題。當地以高效用水、科學配水、精量灌水為導向,將精準配比的水分和養分混合液,如“營養餐”一樣定時、定量、均勻地直接輸送到馬鈴薯的根系發育區,實現了在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按需供給,不僅徹底革新了“靠天吃飯”的傳統耕作方式,更讓這片干渴的土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
品質立身
立足自然稟賦布局全產業鏈
“榆中產的馬鈴薯個頭適中勻稱,淀粉含量高,吃起來口感香甜軟糯,品質非常穩定,深受我們當地消費者的歡迎?!眮碜运拇ǖ牟少徤塘_石東為榆中馬鈴薯給出了極高的評價。技術帶來了產量,而品質則是榆中馬鈴薯贏得市場的通行證。
這份贊譽背后,是榆中縣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與前瞻性的產業布局。地處甘肅省“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一帶五區’”核心區域,獨特的氣候與土壤條件為發展高淀粉馬鈴薯、菜用型馬鈴薯和高品質種薯提供了天然優勢。
近年來,榆中縣著力構建產業體系、生產組織、產銷對接、精深加工四大體系,大力推廣山地壟作全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等多元化栽培模式,全力推進品種培優與品質提升。截至2025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已達16.5萬畝,鮮薯預計總產量28萬噸,為農民人均增收約1250元,在優勢產區,這一數字更是高達2000元。
在市場戰略上,榆中縣打出了一張漂亮的王牌——“北繁南種”。依托省會蘭州的交通與信息物流優勢,榆中縣將自身定位為優質脫毒馬鈴薯種薯的繁育基地,主攻南方廣闊的冬播市場。
10月25日,湖北恩施土豆北繁種薯在甘肅榆中縣進行了測產。結果顯示,米拉品種表現優異,平均畝產達到2012公斤,為“北繁南種”大面積推廣米拉種薯提供了科學依據。這一結果表明,米拉品種在榆中縣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穩定的產量表現。據介紹,有望通過3年時間,該縣將把“北繁南種”基地發展到1萬畝以上。
榆中縣精心培育的2.5萬畝優質種薯,通過參加省外推介會等方式,源源不斷地銷往廣東、廣西、福建、云南、四川涼山州等冬播區或混作區,實現了“北繁南種”的合作共贏,極大提升了產業附加值。
本地產出的商品薯則主要供應蘭州及周邊的商超與大型批發市場,確保本地市場穩定。部分馬鈴薯還被送往定西市和中連川鄉的淀粉廠進行精深加工,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條。
服務賦能
社會化托管解放生產力
如果說技術解決了“種得好”的問題,那么社會化服務則有效破解了“誰來種”和“怎么種”的難題,尤其為小農戶和弱勞力家庭注入了強心劑。
在貢井鎮的馬鈴薯田里,榆中樂俊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現代化采收機正在高效作業。負責人莊彥杰介紹,他們的服務覆蓋了周邊5830畝農田。
“農戶把土地托管給我們,每畝只需支付120元的服務費,從耕地、播種、防治到收獲,所有環節都由我們合作社的專業機械來完成?!鼻f彥杰解釋道,“這樣一來,農戶就能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安心外出務工。他們不僅有土地流轉或托管的收入,還能多一份工資性收入,實現了‘一地雙收’?!?/p>
這種農民下單、服務機構接單的模式,即是榆中縣自2023年起推行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模式。該縣圍繞小麥、玉米、馬鈴薯三大主糧作物,推出了包括機播、機收、病蟲害防治在內的六項核心服務,并設計了“13+X”菜單式服務套餐,讓農戶可以按需選擇,有效解決了無勞力、弱勞力農戶干不了、干不好的問題,推動了農業生產的規?;?、專業化和標準化。
目前,全縣已有包括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內的42家服務機構投身其中,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到28萬畝次,覆蓋了全縣40%的小農戶,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開辟了全新路徑。
從技術賦能,到市場開拓,再到服務創新,榆中縣的馬鈴薯產業正走出一條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示范之路。(記者 楊貴智)
來源:蘭州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