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老有所養,金融大有可為(記者手記)
個人養老金產品“貨架”不斷更新,數量已超過1100只;長期護理保險覆蓋近1.9億人,為老年人護理添保障;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加速落地,撬動金融資源流向養老產業……從需求端著手,夯實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從供給端發力,支持擴充養老設施、產品和服務,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正在加快書寫。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大力發展養老金融,找準了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惠民生和促消費的結合點,對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公平都有重要意義。
金融機構毫無疑問是養老金融大文章的“主創”之一。如何在超3億老年人催生的萬億級別大市場中搶占機遇,已經成為金融機構自身謀求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金融機構要以當前養老領域的挑戰和難題為抓手,積極開拓創新、增強服務能力,助力把關乎每一個老年人的“夕陽”事業做成蒸蒸日上的“朝陽”產業。
雖然養老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但滿足多層次、差異化的養老需求還有較大缺口,需要從多樣性上下功夫。多樣性意味著“因人而異”,金融機構要根據不同年齡、健康狀況及收入水平的養老群體,設計覆蓋保障基本生活、財富增值、自我價值實現等多層次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體系。多樣性還意味著“因地制宜”,我國區域間老齡化程度、經濟水平、產業結構及文化傳統差異顯著,一些地區需要強化基礎養老保險和金融服務的覆蓋,一些地區則可發展高收益養老投資產品、建設中高端養老社區。
金融機構還要在養老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上做文章,讓產品服務惠及更廣泛的養老群體。鄉村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要向農村養老加大資源傾斜力度,比如為農村養老群體設計流程便捷、費用實惠的養老金融產品,同時加大力度支持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部分養老金融產品設計復雜、難以理解,也導致養老群體參與意愿較低。金融機構在簡化產品說明、購買流程的同時,也要優化產品設計和服務體驗,降低參與門檻,提升便利度。
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近年來養老領域相關政策密集出臺,既有國家政策引領,也有地方政策配套,金融機構要更好把握與政策的貼合性,用好政策紅利,助力發揮老有所養合力。比如緊密貼合政策方向,將金融服務嵌入適老化改造、智能設備以舊換新等政府補貼的消費場景中,借助政策優勢降低創新成本、提升業務規模。金融機構也要在監管政策引導下,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安全性和穩健性,突出“穩”字當頭。
養老是國之大計,金融是國之重器。助力老有所養,金融大有可為。無論是增供給還是促需求,金融機構都要牢牢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讓金融服務與增進民生福祉相向而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